历史系1977级 马秋莎

我们与叶丹相遇于1977年,一个不寻常的年份。经过了10年的风风雨雨,当上大学已几乎成为一种不可求的梦想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犹如方舟,把我们带到了一起。年龄的差异、经历的不同并没有使我们感到生疏,相反,对知识的渴求与人生的阅历给了这个集体丰富的生命力。在人才济济的1977级,仍带着黄土高原气息的叶丹,以其朴实、开朗、真诚和若愚的大智,立刻成为全班最富吸引力的核心人物。很难想象没有叶丹的历史系1977级。记得大一第一次校园劳动,我们坐在秋风艳阳的小土坡上歇息,叶丹风趣地谈起他在延安的插队生活。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在贫瘠的老区插队,其艰苦可想而知。然而,叶丹在诙谐之间,流露的只是对延安人民的热爱与关切,丝毫没有对个人遭遇的感叹。其拳拳赤子之心,使人40多年后仍记忆犹新。同窗4年,可以说无人未从与叶丹的接触中受到过启迪与教益,他朗朗的笑声、推心置腹的话语、严于律己的做人态度感染了太多人。正是叶丹的人格力量,熏陶和支撑了我们的集体,使他至今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0世纪90年代初,叶丹有机会到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并前往美国东部与一些同学重聚。回首往事,畅谈人生,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对我们这些游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快和开心的?后来我曾有机会与叶丹聊起中西文化问题,似乎早已脱离史学界的叶丹对一些学术思潮和今后的文化发展趋势侃侃而谈,提出很多精到独特的见解,令人钦佩不已。多年来,叶丹实际上一直处于许多重要社会及政策问题研究的前沿。他本人也许并不专攻某一领域的课题,然而,他的真正优势在于对大趋势高屋建瓴的把握和对新动态敏锐精微的观察。在他生病前一年,我有幸与他有过一次长谈,听他畅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叶丹对各种信息了如指掌,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洞若观火,其远见卓识真乃出类拔萃。而他的胸襟坦**、与人为善、知人善任、诚恳大度更是难得的领导品质。

1998年,叶丹患重病,第二年不幸离世。治疗期间他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乐观、豁达、毅力与坚强,正是他一生为人的最后证明。所有了解他的人都会由衷地说:叶丹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朴实,因为他有完全的自知与自信;他真诚,因为他尊重他人的人格;他幽默,因为他对生命充满了乐观与善意;他豁达,因为他对生活的追求是给予而不是获取。

难道真是天妒英才?叶丹走得太早!他还没来得及为他所深爱的亲人和祖国做完他一生都在准备做、正在做的事。然而,叶丹燃烧的一生为活着的人留下了太多能给人生命以力量的宝贵财富,生死并不能把他和我们大家隔开。我们悲痛,却又无限欣慰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