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8级 刘琦
也许是因为家里当老师的人比较多,我从小就很崇拜老师,梦想着长大后也当一名老师。可是,我刚刚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了,于是我在停课、复课、写大字报、挖地道、学工劳动中度过了中小学时光;1974年6月,还不满17岁的我到长春市农安县黄金公社望龙大队插队,当了一名知青。那是一片非常贫瘠的盐碱地,无论每天怎样努力,都挣不够自己的口粮。那时的我,人生是灰蒙蒙的,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1977年,恢复高考的信息燃起了我曾有的梦想。当时我所在的村子每月只给半个月的电,其余时间都靠煤油灯照明。于是在劳动之余,在煤油灯下,我每天看书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半个脸和鼻子都是黑黑的。
最让我难忘的是高考那两天半,没有人关心集体户里是否有人参加高考。考场在距离集体户20多千米的公社中学,我头天下午徒步来到公社所在地,在仅有的一条泥泞的小街上,找到了一个小工厂的女生宿舍。一间小屋半间大炕,炕上铺着玉米秆皮编的席子,里面藏匿着跳蚤,没有纱窗的窗户蚊子苍蝇自由地出入;工厂的女工早已不住在这里了。幸好我找到了邻队的一个参加高考的女知青,总算有了一个伴儿可以住下来。可是晚上蚊子和跳蚤的骚扰让人难以入眠,早上起来头像裂开了一样疼。
在这里每天吃饭更是难题,在计划经济时代,那样的地方没有饭店,公社机关有一个小食堂,但不允许外人就餐。那时的知青没人理会,也没人把高考当回事,一切难题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当地水质碱与硝的含量很高,喝了生水就拉肚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任何可以烧水的工具,因为当地人基本都在家吃饭。我们只好到供销社买汽水,那时是瓶装的充满香精味道的汽水,而可以充饥的只有当地小食品作坊做的红糖黑面大饼干,现在早已绝迹。每天一瓶汽水,就着两块大饼干,外加两片去痛片,硬撑着完成了两天半的考试;更主要的是我的梦想、决意读大学的意志给了我超常的体力和精神。当我考完试回到集体户,迈进门槛就倒在了炕上,整整3天没有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给我们上课的所有老师的风貌和人格精神成为我人生的坐标。
毕业后,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当了一名大学教师、大学副校长;成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二级教授;当了三届省人大代表,一届省政协委员。是母校和中文系的老师培养了我、成就了我。难忘,我的高考,我的大学,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