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8级 胡媛

1978年10月5日,我幸福地、晕头转向地踏进了大学的殿堂。到学校的当天中午,我办完报名手续后就跑到心中向往已久的地方——天安门,并照了一张相。下午我在学校里四处转悠,崇拜中不由得又失望起来。这所鲁迅曾任教的著名师范大学,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殿堂,竟然很多地方“脏乱差”。经过十年“**”,处处积重难返。尽管如此,为了迎接我们这两届相距只有半年的1977、1978级学生,学校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腾出了宿舍,打扫了教室,调整了师资,显示出恢复高考后的勃勃生机。

学校顿时沸腾起来了。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同学,年龄悬殊,经历各异,带着各自生活的磨难,怀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志向,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感召下,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幼稚的我高中一毕业就阴差阳错而又非常幸运地和这些特殊的大哥大姐们成为同学。这些非常成熟老练的大哥大姐,一进宿舍楼就撸起袖子干起活来:打扫楼道,清扫水房,帮助其他同学处理好种种生活琐事……俨然已是学校的主人。

真正艰难的任务是学习。每一个同学都迫切地感到学习的压力,青春不再,时不我待,恨不能把一分钟掰成两半。天不亮就有人悄悄爬起来在走廊灯下看书。傍晚吃完饭,那宽敞的图书馆阅览室、两个很大的阶梯自习室早就满满当当地坐着聚精会神的同学,其中不乏胡子拉碴、老大不小的“大”学生。听说1978级有父子一起考上大学的,我们班同学里也有和上小学的儿子、女儿一起比赛学习的父亲,他们的学习精神堪称楷模。

同学们不仅在学习上你追我赶,每次班级活动也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尤其忘不了杜康宁同学在每次运动会上的奋力拼搏,他是真正的“拼命三郎”!有一次身体不太好,他冲过终点后不慎摔倒,被巨大的惯性带出去好几米,血迹顿时染红跑道,同学们急忙赶上去搀扶他。女子拔河比赛我们班也夺得了第一。我们班墙报“浪花”上的文章都是用血泪写成的,充满探索**,想象奇崛,有的锋芒毕露,但生活底蕴深厚,情感真挚,文笔流畅,很多外系同学看了之后啧啧称叹。因为有几个会书法、会画画的“艺术家”,我们班的黑板报常常在全校评比中获奖。团支部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从不落后,唱歌、诗朗诵、话剧演出等,同学们各展才华,各领**,为个人、班级、年级都争得了荣誉。

1982年5月4日,我们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先进班集体”光荣地参加了隆重的表彰大会。班长杨学义从团中央领导手中接过奖状时,我们班同学把手都拍红了。

毕业已经近40年了,很多情景依然栩栩如生,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寥寥笔墨真是难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