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第一天的记忆:平淡与坚持(1 / 1)

中文系1978级 张鹰

1978年10月7日上午,我这个在北京某中学教了三个学期语文的教师扛着行李卷,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楼218号宿舍。此时先于我来的山西同学建海正躺在光板**睡眼惺忪;接着进来的是桂林的复员军人、记者老宿,风风火火;然后是斯斯文文的老康,这位从包头二中来的天津知青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继之是张扬,家在重庆的哈尔滨产业工人;之后是来自四川雅安的中学教师承益;最有意思的是从崇明岛来的国邦,他放下行李后就独自出门,半天时间里从西单走到天安门,逛了故宫、中山公园、北海,居然还划了一小时的船。

这一天,班主任张老师急着找老宿。后来才知道他是我们班五个党员之一,正准备指定他当年级支部书记。免费的午餐是土豆烧牛肉,让我们觉得既香又难以下咽——肉没烂。

第一个夜晚,七个同学在被窝里自我介绍,排行论辈:老康最大,建海最小,差了十三岁。我们逼着建海叫老康叔叔,理由是小说《金陵春梦》开头有一句:爹十三,娘十四。

我们差不多一夜未眠,东拉西扯中找到了许多共同点:都参加了两次高考,终于金榜题名;都曾从城市走向乡村,有过知青生活,又从乡村回到城市;都因为种种无奈才上了师范学校,对于今后是不是当教师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好好读书吧,可逮着机会了。

恢复高考后的我们就这样开始了四年的校园生活,很平淡,但这个平淡却是用经年不灭的求学希望之火冶炼而成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为了上学,我们经历了许多今天讲起来也让人心痛的故事,只是不愿意把那沉重说出来。那夜的谈话中,我们的话题曾有几次陷于停顿,又好几次都说:真没想到能上大学。对于

1977、1978级的大学生来说,“上大学”并不是一个分数就可以包含一切的简单词语。

今天,人们总爱讨论什么是成功,“成功人士”是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记得四年当中,我们七人再没有对未来人生计划有过什么讨论,因为当时我们似乎已经得到了人生的最大满足——上大学。从积累了十年的初高中毕业生大军中跻身高等学府,我们已经感到了自己的成功,而这个成功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坚持,在困境中也没忘记把书本捡起来看看。

二十多年过去,七个同室学友天各一方,从事不同的职业,每个人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个人或在职业上,或在财富上,或在爱好上屡获成功。每有见面的机会,彻夜相谈总在表达希望再有过去的那份平淡与简单,希望如果时光倒流,还会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希望。其实,我们都知道,正是因为坚持了那时的平淡与简单,我们今天的生活与事业才比上大学前好了许多,红火了许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