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7级 吴小荣

1977年我得知高考消息时,距离高考就只剩下一两个月的时间了。当时我在北京市特种工艺美术机械修配厂,先做钻眼工,就是操作钻床,然后做机械装配工,组装牛头刨,还有特种工艺行业专用的仿型铣、磨玉机等。我那会儿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大学。工农兵大学招生,我年年都报名,由于种种原因,年年都被刷下来。这回好,机会难得。

我于是和其他青年工人一起,收集了一大堆相关资料,躲在宿舍里埋头苦读。这才叫临时抱佛脚。管他呢,有枣没枣先打上一竿子!那会儿单位纪律松弛,活干完了就没事了。领导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还有两个难题,一是文理的选择,我初中只上了一年多,为保险就报了文科。二是报学校,我自认为水平不够,第一志愿报了北京师范学院。

修配厂在德胜门外北沙滩,考点在和平里,骑车到考场要一个多小时。考试十分顺利,写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随便选取工作中的几件小事就可以了,如打眼、刮研、龙门铣组装及赛诗会。

考完那天,我一边骑车回单位,一边计算分数,估计是310分,越算越高兴,不知不觉走错了路,本该往西的,却一直向北奔去,直到遇见一座高出地面的铁路桥才醒过来,但心里仍是美滋滋的。

等待的时间最难熬,天天盼,心里那个急!结果我们单位只有一名姓赵的青年被录取了,他考了270分,录取线260分。我也没有太大的失望,只是有些奇怪。

接着又有新消息,说要补招部分“走读生”,就是不住校。我喜出望外,于是去查分,我是313.5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下一步是到位于东单的一个小旅馆的招生办申诉。负责接待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男老师,风度翩翩,他听后说:“你的分数不够。”我赶紧拿出成绩单来,老师瞟了一眼,轻描淡写地说:“你看,你考的是文科,数学分数这么高,这怎么行?”我看了看,数学91分,语文、历史、地理各约80分,政治60多,还可以嘛。但老师说了,我也没辙,但还是争取了一番,老师笑了,说:“你回去吧。”我就回去了。没过几天,机加工车间的同事高一给我带来了喜讯。他说我们俩都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了。他考了306分,上政教系。

我们班“走读生”有三四名,分数都不低。谢思伟估计330分,戴着眼镜,一看就有学问,听说现在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与我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