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1977级 张立慧
40多年前的那场高考曾是570万考生梦寐以求的喜庆时刻,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浴火重生。我所在的生产大队的考生坐满了3个考场,认识不认识都打招呼,互相鼓励,热闹得犹如赶集。只有在拿到卷子的瞬间,一种久违的公平竞争和陌生的庄严氛围令人略感不适。所有人都使出浑身解数,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那年北京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晚报》后来刊登了文理科作文最高分考生的佳作,其中一篇的开篇句“一年一度秋风劲”正是当年社会氛围的真实写照。置身于国家与个人命运巨大变革的初端,每个考生大概都有说不完的话。当时的感觉是,这个题目写起来太爽了。
就在我奋笔疾书时,突然发现监考的年轻女教师总在我身边驻足探望,看我写了啥。被她盯着,思路中断,写不下去了,我终于忍不住推她走开。毕业多年后,在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上,同班的涂春同学忽然问我:“高考时你是不是把监考老师轰走了?”原来她的同事竟然就是那个青年女教师!她在涂春的大学毕业合影中认出了我。我一直非常钦佩那位教师的绝佳记忆,同时也感到那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巧合。中断了10多年的高考终于得到恢复,为10多年来求学无门的年轻人带来希望,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航向,自然成为当时最热的社会现象。女教师的记忆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后首届高考生的关注。
高考结果很快公布,我落榜了。据说当年是第一志愿一锤定音。我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这个系以往在高考中是冷门,没想到“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到1977年竟然门庭若市。大概10多年书荒使不少青年和我一样,渴望一辈子钻进书堆。既然公平竞争的大门已敞开,我决定来年再试。公社领导找我谈话,说要重点培养我,我说还是让我去读书吧,过去身不由己,这回要走自己选择的路了。
1977级开始报到时就有了扩招“走读生”的传闻。国家批准高校成倍扩大招收“漏网”才俊后,很快,父亲接到市招生办的电话,要我去与北京师范大学乔树桐老师面谈。我立刻返回北京,第二天一早便兴冲冲地前往位于崇文门的旅馆,市招生办就设在那儿。一下电车便看见马路对面挤满了年轻人,旅馆门口拦出一个通道,有人维持秩序。我径直向通道、向门口快步走去,两边不断传来大声的询问:“你报的是哪个学校?”“总分是多少?”我听到有人用英文喊:“Good luck!(祝你走运!)”这是一群多么渴望读书的我的同龄人啊!如果不是“**”,他们又何必围在这里为上大学争取最后的机会?
自报姓名后,工作人员领我进入一个大房间。一张巨大的桌台上散落着两大堆档案袋,估计是试卷。互相自我介绍后,乔树桐老师开门见山,说教育部允许北京师范大学首先在“漏网”考生中挑选和招收“走读生”,其他院校也将陆续启动这项工作。由于我的高考成绩不错,中文系有意录取,但因为我没报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而且北京大学也将扩招,所以问我是否愿意补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天呐,还会不愿意吗?北京大学是个未知数,何况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师资力量在当时旗鼓相当,有幸走进这间屋的考生都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地完成乔老师的问卷。看我又激动又担心,乔老师交了底:“回去准备报到吧!”我高兴极了,顿时满脸泪水,语无伦次地请乔老师别见怪。“理解,完全理解。”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最严肃、深沉的安慰。
走出大门,眼前一切都变得极其清澈甚至辽阔。崇文门车水马龙,那个无名旅馆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我人生的转折就从这里开始。
1977级扩招“走读生”的做法从北京蔓延到全国各地的高校,使更多年轻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当年录取的27万多考生中,有近7万人通过扩招成为中国首届“走读生”,为1978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建立分校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