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系(哲学系)1978级 韩锐
“**”中的中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下乡,很难有升大学的机会。可我仍然多少有一点朦胧的憧憬。中学时代的我,在各科作业本上把校名中的“哈尔滨师范学院”写得大大的,把“附属中学”写得小小的,当时想:如果我也是大学生,该有多好!
40多年前恢复高考,给了我圆梦的机会。十几届中学毕业生,几百万人同时角逐,真可谓壮观。我是1971届中学毕业生,“**”开始时只上到小学四年级。由于“**”中的教育不正规,实际文化水平未及小学毕业程度。高考前,我在一个镇办畜牧场当“知识青年”,任务是看护草原。恢复高考的消息是在1977年秋季听说的,听到消息的我陷入了犹豫。我在1977年10月21日的日记里写出了这种心情:“收音机里今天播送了高教会议的结果。心中有两个不同的感想:一是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而高兴;二是深恨‘四人帮’给我们造成的这个可怜的文化水平,看来,入高校学习的机会是没有了。也罢,努力一下,能够上中专,就上中专,上不了中专就仍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做好乡下的‘知识青年’。”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于1977年11月19日、20日参加了中专、技校入学考试。1978年2月18日得到不录取通知。由于这次考试的成绩已经进入了预选线,还参加了体检,所以,在收到不录取通知的同时我就下决心,下一年继续报考中专兼技校。不久,我请假回家专门复习备考。准备1个月后,报纸登出了消息:23周岁以上的不允许再报中专兼技校。这时,我刚好24岁。
通过考试求学改变命运的大门真的对我关上了吗?
就在我万分痛苦的时候,刚刚高考中第的大姐和即将大学毕业的哥哥,和我一起开了一个历史性的家庭会议,他们建议我转报大学文科。大家一起分析了我的长处和不足,长处在于强记,短处在于数理化几乎没有学过。据此,我们设定了底线:即使数学不得分,也要争取总分上线。这时距离1978年的高考还有2个月的时间,距离初试还有1个月。目标确定之后,我开始了冲刺式的复习(确切地说,应该叫学习)。我至今记得,考试时,在感觉前两科答得满意而第三科题目又几乎全都有所接触的时候,考场里的我激动得手不停地颤抖,脑海里不断地显现着“天不灭曹”四个大字。
我最后获得了358分的成绩,过了当年我们省350分的重点线,实现了家庭会议确定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于1978年9月13日给我发出了入学通知书,我终于成了一名大学生!
40多年过去了,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一起改变着。北京师范大学给了我坚定的专业信念,给了我当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知识。毕业后,我有幸走上党校教学岗位,成为一名受尊敬的教学人员。每当回忆起40多年前的高考,我都想由衷地呐喊:“壮哉,恢复高考!奇哉,高考历程!”
2017年6月,我们班同学相聚上海,这一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也是我们入学39年、毕业35年。老同学相聚,格外激动和亲切。出发前,我写下了一首小诗。
献给大学同学上海聚会(节选)
带着泥土油污墨渍,
答完了1978年的试题。
生疏的简单常识,
决出了胜负高低。
历史选择了我们,
成为时代骄子,
自己把握命运,
汇入了新的集体。
我们,
与共和国同龄,
与改革开放同进。
走过共同的坎坷,
有过共同的经历。
带着亲朋的嘱托,
扎进了象牙塔里。
厚重的师大校风,
把我们浸润培育。
图书馆大操场乐群,
三○八东饭厅新一。
哲学系经济系分离,
专业公共访学实习。
我们,
如枯木逢春,
如久旱逢雨。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驰骋在思维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