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1978级 钱荣琏

作为1968届的高中毕业生,我于1970年6月离开上海市赴安徽省利辛县插队落户,两年后通过县师训班学习,在利辛中学当了一名初中老师。虽然走上了讲台,拿起了教鞭,但深感学养不够、底气不足,始终渴望有进修提高的机会,上大学成了我的梦。

1977年10月,国家决定恢复高考。我闻讯喜出望外,一边工作一边复习,最终却因数学考得不够好而名落孙山。

1978年上半年,我对上一年高考失利认真进行了反思,并做了两方面的调整。一是由理科改考文科,以便在文科考试中扬我所长;二是重点复习数学,以快速提高考试总分。

我利用空余时间,旁听同住在利辛中学大院的邵国培老师的高三数学复习课。邵老师的课讲得很好,我居然把数学的几个要点和难点都攻克得差不多了,高考中数学竟考出了95分的好成绩。

记得那天我到粮站买米,回来正好遇到教育局副局长王芝明从地区教育局取成绩单回来。我急切地问他我的成绩是多少,王局长脸笑得像朵花似的,说:“你考得还不低味!”(说的是淮北方言,语气太热乎、太动情)。看到我总分412分,我高兴得整个人都蹦起来了,肩上的15千克米就像一点分量也没有似的,只觉得人轻飘飘的。俗话说,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最后一喜着实让我喜得忘了形。当年安徽省的重点分数线是370分,但我觉得自己的分似乎还应该再高些。于是就填写了一份查分申请,让教育局到地区再查一次。几天后通知我,地理少加了2分,这样,我的总分变成了414分。由于当年有一条规定——凡在职教师只能报考师范院校,所以我只能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叫上海师范大学)两校之间选择。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所师范大学,填华东师范大学就能回上海,填北京师范大学则越走越远。两难之际,我征求了邵老师的意见。他认为北京是文化古都,学术积淀厚,人文环境好,更适合我。于是,我下定决心填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专业选择上,我则根据自己从教多年的体悟,特别是对教育管理理论及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兴趣,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学校教育专业。因为考分较高,所以在没有任何悬念的情况下,我一下子就被北京师范大学揽入怀中。

10月5日下午从利辛县出发,经过20多小时的奔波,我于6日下午1:00左右抵达北京站。站外早有北京师范大学接站车在等候我们,没费多大劲儿就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对我这样久居淮北土旮旯的“土老帽”来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看啥都觉得新奇、新鲜。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拽着青春的尾巴,搭着青春的末班车,是时代的幸运儿,是众人瞩目的“天之骄子”,没有理由不努力、不苦读啊!因此,大学4年我用功勤读,共学26门课程,考试19次,其中16次为优秀,3次为良好;考查25次,全部合格;所写毕业论文受到指导老师靳希斌先生的好评。

1982年毕业后,我曾任教于省级教育学院(师范学院),主事过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重点)高中。大学期间的恩师栽培和学术滋养,养成了我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治学习惯,并在教育管理理论及教育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看到这些成果,我觉得当初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是正确的,选择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更是明智的。

回首求学路,我深感恢复高考家国幸甚,改革开放家国幸甚!正所谓“金榜才提名,宝驹又叩门,红墙听惊雷,七八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