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1978级 诸平
1978—1982年,正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期,是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的时期,也是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时期。
我们大学生活中的几件事可以体现那个时代的特点。
例如,对学生的管理,除了一般性的“学生守则”外,我们还被要求不许留披肩发,不许穿喇叭裤,不许听邓丽君的歌……而突然兴起的学生会干部竞选,瞬间销声匿迹,无疾而终。自然这都属于学生管理的效果。
还有就是我们的班集体,早上要求我们集体跑步做操,班级邀请篮球赛要求全体到场助威。最典型的是在每年的学生评语中,经常有“路线斗争觉悟高”的字样。尽管我一直觉得普通学生谈不上“路线斗争”,然而,当自己得不到这条评语时还有点愤愤不平。
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大学的学术讨论了,如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还是经济基础、生产力;教育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还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等等。虽然至今我依然懵懵懂懂,无法对它们做出唯一性选择,但当时领潮头之先的观点基本都与“**”期间盛行的观点不同。今天看来,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氛围中,当时的大学、当时的教育理论界一方面在努力追求“独立之精神”,而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尚未改变。
现在想来,那个时代大学和学术的单纯、清爽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