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至280年)
东汉末年的中国,先历黄巾起义,再经董卓之乱,后陷入无休止的州郡镇守的争夺与纷争之中,中原各地到处弥漫着痛苦与绝望。经各路豪杰厮杀征战,最后在传统富庶的中原、在新近兴起的浙东平原、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上崛起了三个政权,即曹操建立的魏、孙权建立的吴、刘备建立的蜀。中国历史继秦汉统一之后,再次陷入割据与动乱之中。
三国鼎立的政治分裂,必然带来不断的动乱。每一个政权都以东汉的正统后继者自居,以消灭对方、壮大自己为目标。消灭对方,常攻城掠地,杀人盈野。动乱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苦痛,但壮大自己却显现出经济的发展。于是,曹魏大兴军屯、民屯,在西北、在两淮,凋敝零落的中原又重新恢复生机;蜀本就据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成都平原,荆州亦有“帝王之资”的美誉,诸葛亮平定南中、屯田汉中,尽掘地力;江东也屡次经营山越。我国东南经济开发史由此揭开。中原经济的恢复,江东农业的发展,四川、云南的开发,为即将来临的大统一准备了经济基础。
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汉以来的强宗大族,活跃于动**年代。魏国的北方豪强,吴国的江左大族,蜀国的益州诸姓,或强或弱地影响着割据政权。而各政权或以九品中正制、或以世袭领兵制等给予大族以优厚的待遇与特权。从中可闻知后世门阀政治的先声。
三国时期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起点。中原的混乱,中央集权的衰落,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一片新的历史舞台;而中原人口的锐减,也为内迁各族人民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于是,曹操东征马桓,迁万余马桓人到河北,西定关陇后,又将大量氏人、羌人迁到关中各郡。江左出山越。川蜀定南中,东南、西南诸夷也深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与濡染。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割据动**的时代,往往孕育产生宁静、超然的心灵,面对功名的失落,面对灰色的现实,失去皇权的保护,也失去了皇权的禁锢,超越功利、追求真谛成为可能。思想家往往会摆脱以往的樊篱,艺术家往往会追求更新更异的美,科学家在逃遁俗世喧嚣中探寻真理。文学家会因绝望、无奈、苦痛唤醒内心的冲动,从而进发、凝聚成文学的绚烂之花。儒学原有的影响力大为减弱,礼教的约束被打破,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无视礼法,**纵情;文学领域的建安风骨,艺术领域的钟繇书风随之产生,曾丕、曹植、曾不兴、刘徽、何晏、王弼等人成为这段黑暗历史中闪烁文化灵光的人物。
三国因各自力量的平衡而暂存,也必将因平衡格局的打破而走向统一,魏已平蜀,而真正的统一大业完成者是代魏而起的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