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年,唐太宗为了充实、完善中央政府的机构,要大臣封德彝负责推荐贤才。封德彝领旨答应,但过了几个月,竟连一个人才也没推荐出来,唐太宗于是召见封德彝,说:“我要你推荐贤才,几个月过去,怎么一无所举呢?”
封德彝解释说:“老臣并不是不用心尽力,只是选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一个杰出的人才!”
唐太宗:“你错了。君子选用人才好比使用器物,应该各取所长,因人而异。古代有大功业的帝王将相都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不这样,难道他们还能向其他的朝代去借用人才吗?你推举不出人才,只能说明你不会识别人才,怎能说我们国内没有人才呢?这不是太贬低我们这个大国了吗?”
唐太宗接着指出,使用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人有长短,要扬长避短,善于从疏人、旧人、新人、甚至敌人等方面选择人才,大胆任用。他举例说明:“魏徵这个人是从敌人营垒里选拔的,他能直言我的得失,批评劝诫我,我若是一块粗金,魏徵就是锤炼真金的良匠;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兄长,又是我的老友,我封他为司空,有人担心这会被说成是以私人治天下。但这也不必怕,因为长孙无忌有才能,文武两方面都能胜任,我就是因材而用他。总之,不嫌仇敌,不避亲友,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呢!”
唐太宗不拘一格选人才,还表现他打破了腐朽的门阀观念。他免除了唐宗室的许多特权,他说:“我为天子,是为了养育天下的百姓,怎容许天下的百姓来供养我的亲族呢?”他规定:除了有功者外,其他的宗室郡王一律降为县公,不能无功受禄。同时,他破格从平民仆从中选拔贤才,马周就是一个例子。
贞观五年,唐太宗命令群臣都要向皇帝讲一讲皇帝的得失。常何是一员武将,不会写条陈,他没有办法,只好请自己门客马周帮忙。马周帮常何写了20多条,太宗见了,大为吃惊,因为那20多条内容正切中时弊,说理雄辩精辟。他就问常何:“你是个武将,我看不可能写出这个东西来,是谁帮你起草的?”
常何承认说:“我确实不行,这是家中门客马周写的。”
唐太宗问:“马周是个怎样的人?”
常何告诉太宗,马周从小失去父母,生活窘迫,长期在他的家里当门客。太宗立即派人把马周叫来,亲自同马周谈话,发现马周确实很有见解。于是,他让马周先在门下省当官,第二年,破格提拔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任职后非常干练,帮助唐太宗处理了许多复杂事件,成为一时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