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雄才大略,战功赫赫,他的哥哥李建成,声望远不如他,然而李建成是法定的太子,将来要继承高祖的帝位,于是,皇子之间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李世民和李建成手下都有一批文臣武将为他们效力,魏徵就是太子建成手下的谋臣。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先发制人,率大将尉迟恭等伏兵太极宫玄武门,发动突然袭击,杀死了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打败了东官的卫队,夺取了太子的宝座。李世民接着搜捕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手下文武官员,把魏徵抓了起来。
唐太宗问魏微:“你挑拨李建成,妄想加害于我,今日兵败被擒,有何话说?”
魏徵身材短小,相貌平常,可是,他在太宗面前毫不怯弱,大声说道:“我在太子手下,当然要为太子效劳。如果太子听我的谋划,不会死于今日之祸,胜负成败尚未可知呢!”
魏徵的话,不但没有把李世民激怒,反而觉得魏徵刚直不阿,深有谋略,是个人才,于是,不但不加罪,反而大为信任。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拜魏徵为谏议大夫。
魏徵当了谏议大夫后,不但提出了“民可载舟,又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至理名言,而且犯颜直谏,常常猛刺太宗.使太宗脸红耳热,下不了台。
一次,太宗听说郑仁基的小女儿长得极美,又有文才,就让皇后到郑家,要娶郑女为妃,而这时,郑女已经许配人家了。魏徵听说,找到太宗说:“你身为皇帝,要为臣民着想。住上了楼台官阙,要想到让百姓有安身的茅屋;吃上了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得填饱肚子;身边有了嫔妃美女,要想到百姓娶妻成家。郑家女儿已经许了人,你还想夺走,这样做像一个开明君主吗?”太宗听了,浑身出汗,但还是赞同了魏徵的意见。
唐太宗喜欢玩鹞子,但怕魏徵看见。一次太宗正抱着一只鹞子玩耍,魏徵来了,太宗躲闪不及,慌忙把鹞子塞进袖子里,魏徵故意同太宗讲了一通玩物丧志的道理,太宗只好耐着性子听下去。过了好久,魏徵说完走了,鹞子早已闷死,可太宗就是不敢拿出来。
魏徵的犯颜直谏,不留情面,有时也把太宗激得大怒。一次,魏徵批评了太宗,太宗回宫后怒气未消,大叫道:“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
这声音惊动了身边的长孙皇后,皇后问:“陛下生谁的气呀?”
“还不是魏徵这老家伙,胆敢在朝廷骂我!”
皇后说:“那我倒正要为陛下贺喜了!”
太宗说:“有什么可贺的?”
皇后严肃地说:“大臣敢于批评皇帝,无所忌畏,这是国家的幸运,魏徵这些人真是国家的良臣。而有这样敢言的忠良,正是陛下开明的缘故!”唐太宗听了,气也消了。
魏徵一共给唐太宗奏事200多件,为唐初实现贞观盛世起了重要作用,李世民从心里感谢魏徵对他的帮助。公元623年,魏徵63岁,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唐太宗每天派人间询病情,送来食物药品。魏徵病危的时候,唐太宗亲至病榻,当时,太宗已经把女儿衡山公主许给魏徵的儿子叔玉,公主也一同到魏府。太宗对魏徵说:“请你再看看你的儿媳吧!”魏徵已经不能说话,只是满眼含泪,感谢太宗的知遇之恩。
魏徵死后,唐太宗大哭好久。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现在魏徵已死,这面使我明得失的镜子再也回不来了!”
魏徵刚正直谏,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在我国古代史上都是光彩熠熠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