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舍身悼亡友(1 / 1)

1933年6月,蒋介石指使特务在上海公然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了。消息传出,震动了整个社会。

鲁迅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主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都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在黑名单上,也有鲁迅的名字,许多人都为鲁迅捏一把汗,劝他暂时躲一躲。

鲁迅没有躲,反而毅然决定前去万国殡仪馆参加杨杏佛的葬礼,并且破例出门不带钥匙,表示有去无回,和反动派斗争到底。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鲁迅,同样会有更多的鲁迅,而且比这个鲁迅更有力。

夫人许广平非常替鲁迅的安全担心,一出门就紧随鲁迅左右,随时准备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突然射来的罪恶子弹。而鲁迅却认为,死一个就够了,何必再陪上一个。他硬逼着许广平分开走,免得一起遇害。

万国殡仪馆里里外外布满了特务。民盟的其他成员如林语堂就没敢去。鲁迅的出现,是特务没有预料到的,他们惊慌失措,反而不知该怎么办了。有一个特务偷偷将鲁迅打量了一番,不觉有些吃惊。他听到的宣传是,鲁迅如何的有钱,每月领上千的津贴,又怎样的可恶,专门欺骗青年人,而眼前见到的却是一个穿着补丁长衫、半旧的球鞋,相貌威严中含慈祥的老人,说他像个正直的穷学究倒比较恰当。只是这老人身上透出一股无形的力量,尤其是那双锐利的眼睛,像是一眼就能看透你的五脏六腑。特务拿着枪把的手不由得颤抖起来。

也许是由于鲁迅在国内外威望很高,暗杀了他不好收场的缘故,反动派没敢贸然下手。送殓回来,鲁迅满腔悲愤,“怒向刀丛觅小诗”,挥笔写下了《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不要称我为“导师”

1892年,一个俄国的社会主义者初访恩格斯,他心情激动,难以抑制的感情涌了上来,对恩格斯百般称颂:“您是国际社会主义的领袖。看见您就像见到马克思还活着,啊,您就是马克思的化身!”

恩格斯莞尔一笑,一个手势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噢……噢……噢……年轻的同志!……够了!在我们社会主义者之间,干吗这样互相恭维?不能更热切些吗?”

1894年5月,普列汉诺夫首先给恩格斯写了信,信中称他为“导师”。5月21日,恩格斯复信,第一句话就是:

“首先请您不要称我为‘导师’,我的名字叫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