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澍群画集》序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澍群老先生在人生的旅途已艰难跋涉了八十五个春秋。他既是我曾经在湖南日报社工作时的老同事,又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画家、文艺界的老前辈。经过几十年的执着追求与艰辛努力,他走上了人生和艺术的高地。
澍群老先生之所以能达到人生和艺术的高地,除了对艺术追求付出了巨大努力与艰辛之外,还离不开故乡山山水水对他的无私滋润,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以及“三次参军三次转业”的特殊经历对他的锤炼。
澍群老先生的老家在醴陵市贺家桥乡的明月峰下,那里山峻水曲,人文渊薮。这片土地赋予了他艺术的灵性和情感,他从小就喜欢种树栽花,写写画画。
他的外公是远近几个县闻名且医术高明的医生,教育子女也很下功夫,澍群的三个舅舅都是大学生。澍群从小就受到文化熏陶,并从小就开始对着名碑帖练习毛笔字。澍群喜欢画画,离不开母亲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母亲虽然读书不多,却是一位很有见地的女性。母亲在要绣花的鞋子和帽子上画图样,澍群也跟着母亲画了起来。母亲看到儿子喜欢画画,经常鼓励和帮助他,培养他良好的画画兴趣。
澍群真正意义上接触美术已是上学后的事了。
十二岁那年,澍群离开贺家桥,来到四十多里外的县立第三高级小学读书。让澍群感到幸运的是,这个小学居然还有一位上海美专毕业的美术老师。这个老师名叫黄佛心,国画画得很好,名如其人,和蔼可亲,他的教学方法也很得体,他总是先表扬学生之所长,然后再把不足指出来,以不至于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招,被澍群学了一辈子,他成名成家后,也是这样对待他的学生的。
进入中学后,澍群又遇到了武昌艺专毕业的美术老师阳卓湘。看到澍群有美术底子,阳老师十分喜欢,并重点培养他。从此澍群得以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
初中毕业后,澍群考到了华中高级艺术师范。来到这里,澍群十分珍惜这样的好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画。在这里他又遇到另一个恩师陈国钊,国钊先生是一位人格高尚、画艺精湛的画家,而且文艺理论也很有造诣,他作画、为人都对澍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放后陈国钊先生被调到湖北省文化局担任文艺处处长,后来又调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澍群与恩师陈国钊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时常请教、交流,直到陈国钊八十多岁去世,可见师生感情之深厚。
华中高级艺术师范还没有毕业,他又考到了武昌艺专,在这里他遇到了时任校长的张肇铭教授。张肇铭是一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擅长花鸟画,他对澍群既关心又赏识。大概是1947年,学校搞了一次画展,澍群准备了两幅作品参展,张肇铭校长主动找到澍群说:“我来给你的画题字。”得到校长如此青睐,澍群兴奋不已。画展开幕的第一天,澍群参展的两幅画,都被高价卖出去了。一个学生的画,参展两幅就卖掉两幅,这是极为少见的,澍群画画的信心无疑也更加坚定了。
1949年,澍群还没有从武昌艺专毕业,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那时,很要好的一个同学加入了地下党。这个同学跟萧劲光指挥的十二兵团一个领导讲起了澍群,并问能不能招到部队来,领导说:“这样的人才,部队当然需要。”当时因为澍群的父亲和妹妹都病倒了,他离开学校回到了醴陵老家,部队就直接与他联系说,你不要到湖北来了,部队马上要南下,你就在湖南等着我们吧。1949年11月,澍群参军来到十二兵团军政干部学校。
这是澍群第一次参军。
入伍不久后,以他的美术专长,被调到干校宣传队,接着又调到十二兵团文工团。因为当时部队任务的繁重与美术人才的稀缺,澍群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劳累过度,1951年9月澍群得了重病,住进了部队医院。病愈后,部队医院也没有跟澍群原单位打招呼,便安排他复员了。
这是澍群第一次复员。
回到老家醴陵,鉴于澍群的美术功底,县立二中校长就亲自登门请他去当美术老师。一日,澍群到长沙购买绘画材料时碰到一个部队的战友,这个战友回去后,把碰到澍群一事跟领导汇报了。当时,军区文工团原团长晨钟已调任政治部文化科科长,晨科长说:“你赶紧把他叫回来。”晨科长见到澍群就问:“你怎么没说一声就回去了?”澍群有些委屈地说:“医院直接就把我复员了,我也是服从组织啊!”晨科长说:“你不要回去了,还是回部队工作,我派人去为你办手续。”
这是澍群第二次参军。
澍群又回到了湖南省军区政治部文化科。
1958年,由于搞美术的人少,地方要求部队支援。于是澍群被调到湖南日报社美术组工作。
这是澍群第二次转业。
然而,在湖南日报社工作不到几个月,湖南省军区又把澍群要了回去,安排到文艺创作办公室工作。这是澍群第三次参军。这次回到部队,由文艺创作办公室到文化处、宣传处,而后又回到文化处,几次调动,都是在军区政治部机关。
1969年,“**”中的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部复转,澍群亦列其中。这是澍群第三次转业。
对于澍群来说,“三次参军三次转业”既是他的特殊经历,又是难得的人生财富。在部队工作的二十年中,澍群深得领导的重视和战友的信任,从军区领导到基层单位的指战员,总是给予他帮助与支持。澍群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没有受到冲击,这不能不说是件幸事。不过,这与他没有任何野心,始终能保持一种敬业精神,专心致志于美术事业有关。他始终没有忘记在家乡第三高级小学杨文藻校长作的校歌中的一句歌词:“敬业及乐群。”
1969年7月,在澍群被安排离开部队的时候,省军区政治部党委会做出了让澍群到湖南日报社复工复职的决定。因为时任四十七军副政委兼中共湖南省委秘书长、老红军出身的李振军曾亲自指示省军区转业退伍安置办:“只能让澍群到湖南日报去,要到其他地方,就不给开介绍信。”
澍群以个人服从组织的心态,来到湖南日报社,安心完成报纸日常版面上的美化工作,配合文艺部门组织书画活动报道。在休息时间,他还自己写写画画,做些研究工作。他这段时间撰写的一些关于齐白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齐白石题画诗选注》大都是在工作之余写出来的。
退休后,澍群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书画为乐。他醉心于花鸟画的创作,游走于自然与画境之中。
说到澍群老先生,还不得不提九歌书画研究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澍群与邬邦生、易图境、刘正凡、银若湖、杨胜荣、蒋贤哲、王憨山、荣之七几个“臭味相投的‘老哥们’”,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取屈原诗“九歌”之义,并按当时政策在省社科院备案、省民政厅登记组成了“九歌书画研究会”。大家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并推举澍群担任首任会长。
1986年冬,九歌书画研究会在长沙东湖部队干休所举行首次创作笔会,为时一个多月,创作出中国画作品两百多幅。1988年画会将这批精品在“岳阳国际龙舟节”举办了一次大型画展,为这次国际性盛会增加了一道耀眼的风景。1995年,九歌书画研究会又进行了第二次创作笔会,讨论了在新形势面前画会的发展问题。鼓励大家多搞创作,多出精品,办个人画展。由澍群提名推荐了年轻的美术编辑张楚务担任秘书长工作,推荐易图境担任了新一届会长职务。今天,九歌书画研究会集聚了一群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经常一起谈画论艺,到各地开展书画艺术研究交流活动,已成为了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书画院。
了解了澍群老先生的人生经历,再来看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能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走上一片艺术高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澍群的书画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展,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所珍藏。应邀先后参加了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的“中国画精品展”,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办的“海峡两岸名家邀请展”,在悉尼举办的“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联合展”,人民日报社分别在北京、香港、澳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展”,2008年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之邀,以画作两幅参加了在中、日、韩、加等国的环太平洋八国联展。
观澍群的书画作品,既“腾似蛟龙”,蕴含有雄强的内在张力;又“燕舞春风”,散发出秀丽轻松的气息;如“墨藻淋漓”,浸透着自然的生命活力;且画如其人,让人有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澍群老先生虽然年岁已高,但仍身形矫健,精神矍铄,每日必泼墨赋彩,亦还行旅登山。
澍群老先生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丰厚的艺术成就,铸就了人生和艺术的高地!可敬可佩!
(《澍群画集》2011年1月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