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笑声在人间(1 / 1)

人生是一部书。一部书要有好的开篇,更要有好的结尾。

人生是一出戏。一出戏序幕要漂亮,**更要精彩。

这是一部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的人生之书。自有好的开篇,更有好的结尾。

这是一出戏剧家自编自演的艺术之戏,序幕漂亮,**更精彩。

钟宜淳,那个三湘四水广大观众数十年难以忘怀的花鼓戏《补锅》中的“刘大娘”。1929年,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1949年,当新中国的阳光刚刚照亮她故乡的那片土地的时候,在周南中学高中毕业的她,就走进了刚组建的资江文工团,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不久,她投身到了邵阳花鼓戏剧团。从此,她开始了对花鼓戏毕生的追求。

那是火红的年代啊!剧团常年下乡,为广大农民兄弟演出。她身背行李与道具,风雨无阻地跋涉在乡间山道上。每到一地,四只扮桶架起几块门板,就是他们演出的舞台。台下观众的笑声,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在乡下,常常是宿祠堂,睡谷仓。生活虽然艰苦,而胸中却**漾豪情。

1953年,她主演新编花鼓戏《张谦参军》,在全省会演中荣获一等奖。她显露出的艺术才华,得到了上级的赏识,被调入省文工团。不久,省文工团分为话剧团、歌舞剧团、花鼓剧团和管弦乐团。她被分配到了花鼓剧团。1954年,整修南洞庭湖。二十几万民工上工地奋战,那动人的场面激起她创作的热情。本是演员的她,挥笔写出了花鼓戏《四姐妹夸夫》《姑嫂忙》,并在会演中得奖。数十年风雨中,她一路笑着走来。抗美援朝时,剧团赴朝慰问志愿军,有她;每次进工厂、下农村为工人、农民兄弟演出,有她;剧团到水利建设工地、铁路建设工地演出,也有她。她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她先后在一百多出大大小小的花鼓戏中,成功地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补锅》中的那个“刘大娘”,就是那一百多角色中的一个。

还在我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傍晚,在南海边的一个军营里,师放映队来了,在操坪里挂起了银色的幕布。真想不到放的电影,竟是两出家乡的花鼓戏《补锅》《打铜锣》。这两出戏,1965年,参加中南戏曲会演,获上山下乡巡回演出优秀节目奖,受到陶铸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而被电影制片厂录制成电影广为放映。就是那个晚上,这个思想虽然守旧,而性格泼辣、豪放的农村大娘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到了我的心里。没有想到,数十年后,一种缘分,却让我与“她”相识、相交了。前年秋天,我邀请老画家聂南溪先生到那个美丽的白马湖畔,我们的创作之家去小住几日,并恳请他把夫人带上。那天,南溪先生来了,而与南溪先生一同来的,竟是她,那个数十年前我在银幕上见到的“刘大娘”。随后几天里,我们坐在创作之家小楼宽广的阳台上,面对碧蓝的一片湖水,无拘无束地聊天。她的诙谐幽默、她的豪放大度,再一次地感染着我,常常使我从心底里爆发出快乐的笑声。就是在那一次相处中,我得知,她正着手动笔写一部书,一部记录自己人生道路、艺术道路的书。

短短一年多时间过去,一摞厚厚的书稿就摆到了我的面前。要知道,宜淳大姐今年已是七十七岁高龄,这近三十万字的稿子,全是她自己在电脑键盘上敲击出来的。书后,还附有她从艺数十年来收集、整理的一百多首精彩的花鼓戏唱词。我被深深地感动了。看过这部书稿之后,我沉默了许久、许久,在心里说:

这是一部播撒笑声的书。

这是一部启迪人生的书。

这是一部传承艺术的书。

这是一份留给文艺界、留给社会、留给后人的厚重的财富。

我向宜淳大姐这样一种追求阳光、播撒笑声的人生态度致敬!

(原载2007年第10期《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