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山河着色添彩(1 / 1)

——小记山水画家邓辉楚

如果说,大地是纸,那么,流淌在大地上的河,耸立在大地上的山,那就是画了。

湖湘大地上,有一条河,从南到北,奔流千里,汇入洞庭,她被湘人称为母亲河,她的名字代表湖南,成为湖南的简称。她,就是湘江。湖湘大地上,有一座山,与这条河紧紧相依,大大小小七十二峰,簇拥着由南而北伴江而立。她,成为湖南的文化代号。这,就是中华大地上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

湘江与衡山,是大自然用神奇之笔在湖湘大地上创作的雄伟而壮美的图画。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养一方艺术。

画家邓辉楚,就是靠这方山水养育自己的人生,养育自己的艺术。他决计用自己的艺术,回报养育自己的这方山水。为这一方山水着色添彩,使这一方山水更壮美、更神奇!

邓辉楚,1944年出生在湘中的一个山村。村里,有一条石板路,伸向山外。一代一代的山里人,靠这条路出山进山,用他们的脚板,把路面上的一块一块厚厚的青石板,磨得光洁如镜。许多地方,还凹进去一个个凼凼。邓辉楚,也是从这条石板路走出山的,走进中学、大学,走进自己的人生。这条石板路,是他童年中的一幅画。从小就酷爱美术的他,拿起铅笔作画时,就是从画这条山村石板路开始的。他的艺术,也是从这条路上走出来的。

青年、中年、老年,在学校、在工厂、在艺术馆、在出版社,当学生、做干部、任编辑,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在什么年龄阶段,邓辉楚手中的画笔始终没有停,对艺术的追求,一刻也没有止,就像父辈用脚板把村中的石板路磨得光洁如镜一样,邓辉楚也用他坚韧的意志,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作品,频登大雅之堂。《为了一个数据》《潇湘四季图》《雷锋》《园丁之歌》等参加全国美展,《领袖的足迹》《彭德怀故居》《武陵朝露》《山村寻源图》《山色秀可餐》等十余件作品,分别被天津、湖南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和北京大学、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收藏,并参加新西兰“现代中国画展”、新加坡“湖南书画展”、马来西亚“当代中国水墨画大展”等重要展览,其作品入选中国香港、日本等多种画集。

当他的艺术功力达到相当高度的时候,一个决心在他的心中涌动。故乡的山水养育了自己的人生和艺术,自己一定要用所掌握的艺术为故乡的名山胜水着色添彩!前几年,他带上简单的行装,走进湘西。在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三大祖先之一的蚩尤故里花垣县,发现了一条河,十分神奇美丽,他用一年之功,画出了六十三米的长卷《古苗河图卷》。在长沙展出时,引起轰动。又一种湘西的神奇,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时,一个多年前涌动在心头的念头,又扑上心来:能否把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这座湘人形象之山,画到宣纸上来呢?从2000年春天开始,他就一次一次地往南岳走了。每一次去,都要带回来几十上百幅实地写生稿。南岳延绵八百里,大小七十二峰,除自然风光无比秀丽之外,还是一座文化之山,人文景观极其丰富。他除到实地写生之外,还多方查阅资料,从小稿到画作完成,长达三年多时间。春夏更迭,千余个日日夜夜,他忙碌在画室里,终于,将这幅长达一百零八米、气势恢宏的长卷巨制《八百里南岳衡山全图》,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图从南岳衡山之首回雁峰画起,至南岳衡山之足长沙岳麓山止。作者采用“小似大不似”的创作手法,将七十二峰之雄姿、风景名胜之秀丽、历史遗迹之古韵、名人故居之原貌,连贯成一幅气势磅礴、内容丰富、笔墨精到的鸿篇巨制。画卷里,观众能品味到平沙落雁、江天暮雪之诗意;能感受到石鼓书院、岳麓书院之古韵;能观赏到毛主席故居、曾国藩故居、齐白石故乡的景致;能寻访到南岳大庙、祝圣寺、黄庭观、麓山寺等古寺名刹;能领略到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藏经殿之秀。全图由雁城春晓、南岳郁秀、名居秋色、岳麓飞雪四个部分组成,以春夏秋冬连贯而成,尽展这座名山的四季风采。

山水养育艺术。

艺术美丽山水。

湖湘山水养育的山水画家,用画笔为湖湘山水着色添彩,妙哉!

(原载2007年第10期《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