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的鉴赏,众多的游历者除了获得共同的感受之外,一千个行者便会有一千种差异,正是这种无限的差异,让山水获得永恒的魅力。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踏进丹霞景区——崀山。五年前,也就是在中国丹霞申遗启动的时候,我参与了关于丹霞景区原创散文评选活动。可以说,与丹霞的缘分由来已久。如今再看丹霞,又多了一份感慨:多年前的她,囿于山险水远,芳名不得远播,悄无声息,恰似山里的村姑。直到2010年8月,“中国丹霞”响当当地成为世界遗产,一时间,赤水、泰宁、崀山、丹霞山、龙虎山、江郎山这六个丹霞景区有如骏马添双翼,名声日隆,传播益远。如今的丹霞,已是中国的丹霞,世界的丹霞。在地质学家眼里,丹霞是发育在红色砂砾岩上的产物,而这红层,世界上到处都有,唯独这中国的丹霞竟生出一番别样的景致。据说,丹霞是因为其“罕见、绝妙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地球科学价值”而列入世界遗产的。今天看来,她的这般造化绝非浪得虚名。
创作源于生活,而翻看这本书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对丹霞美景的认识再次得到了理性升华。原来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丹霞美景也因不同时期的发育特点,呈现出百态千姿。
贵州赤水、福建泰宁,她们蕴藏了丹霞发育初期的无穷奥妙,形成了丹山碧水、峡谷激流、密集峰丛相结合的山水景观;到中年时期,以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景区则呈现出圆顶、簇群式峰丛、峰林,若万笋插天,如万马奔腾,展现出鲸鱼闹海的壮丽画卷;再往后,丹霞进入老年,如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虽经亿万年风雕雨刻,只留下突出的侵蚀残余孤峰,但越老越显精神,如江郎山的三爿石,俨然一座丰碑,于天地之间傲然挺立,雄视苍穹。
总之,列入世界遗产的这六朵奇葩,讲述了“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的传奇,呈现了灿若明霞的壮丽景色,似乎让人们穿越时空隧道,听到了远古时期苍茫大地的呐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丹霞之所以走向世界,除了她绝妙的自然美景和历史的厚重之外,更在于那一种独特的丹霞文化,那是她的灵魂。这种独特的丹霞文化在《中国丹霞》一书中得到了诠释,那便是美妙、神奇、神秘、深厚、宽广、坚韧、挺拔……这文化中自然也包含着申遗人那执着顽强、敢为人先的申遗精神。
《中国丹霞》付梓于申遗成功周年之际,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是一本在世界的广度里评析丹霞的书,是一本在文化的深度里品味丹霞的书,自然,也是一本在历史的维度下解读丹霞的书。归根到底,《中国丹霞》是一本叫人怎么也读不完的书。如同一个梦境,始终不能走出,也不想走出。
(《中国丹霞》2011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