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武克周先生的十来篇小散文,竟然萌生了想讲一些话的想法。话题当然是关于散文创作和散文欣赏方面的,其中也有少许题外的联想。
客观地说,我们对现代散文创作不能武断地驱赶到一杆旗子下,不能偏颇地说这类散文如何好而那类散文如何差。膏药处处有卖,各人熬炼不同,所谓的文艺创作百花齐放,说的正是此意。但是,我们亦应看到,作品的生命力绝对是与生活紧密相连、深度融合的,顺之便生机勃勃,反之则过眼云烟。我们无须做太多的阐述,这样浅显的问题应该是大家都非常清楚与深刻理解的。
武克周先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创作出了许多小品式的散文。文如其人。读武先生的文章如见武先生其人。我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觉得他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值得注意的不可忽视的创作表现。散文需要写生活,写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写生活中情感的共鸣。武先生着力开拓他曾经非常熟悉的生活的那片领地,回味往昔的日子,咀嚼出文学的味道,铺陈出一种淡雅却又让人过目不忘的意境,使读者感到一股乡野之风扑面而来。
在他的笔下,乡村的生活很有“湘”味,大致为十几二十年前的情景,至今道出来,也不曾黯淡或消失,倒像窖藏的酒,让人品味出醇厚与质朴,勾起关于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的许多回忆。说人也好,记事也成,哪怕是纯粹的写景寄情,于物寓理,在他看来只要值得一写,便有了精致的篇章。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那有山有水有树有花、亦在广阔天地里有特殊风味的农村生活,是作家们创作的宝藏,只要你乐于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便能采撷到那闪烁光彩的东西。
当今,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些许作家们喜欢这样的创作思路,老一辈回望来路,大书特书人生的感悟,而中青年作家与文学新人们自有套路,从生活的源泉里一番豪饮,放声吟哦。他们的这类散文写得极有新意,把现代生活的元素渗入作品中,用现代的意念解析过去的生活方程式,使作品的时间地点人物虽然表现在早十年或几十年的环境中,却将作品思想移位到现实的思考里。这样的作品既耐读耐看,又耐想,是无须赘言的。人们喜欢将之称为“老瓶装新酒”,其实这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一,新老作家的共识,便使这种创作方式兴旺起来,至今也是方兴未艾。武先生正有这样的认识,所以他的每篇小散文都写出了新意,被现在的读者认可并喜爱,这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地留意与好好地肯定的。
由此亦谈及散文的精致问题。中国历代的古文应该是特别凝练特别精悍却又特别有文采特别好读的范例,寥寥数百字,甚至数十字,写出十分大的容量,真可谓一字千钧、一字万金。白话文兴起后,人们仍然喜欢短小的篇幅,鲁迅朱自清们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便是有力的证明。解放后,这类佳作也数不胜数。可是近些年来,有些作家对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觉得自己担负有指点芸芸众生的责任,于是要通过散文之类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且要耐心细致地将自己的观点公布于众,于是文章便写长了许多,甚至要冠名为大散文。其实,散文的原味也表现在作品的精致方面,精致的作品总是有聚焦的能力,有凝结的能力,如同亮点,如同宝石,其价值当然要珍贵许多。现在,人们喜爱看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短信息和网络文学作品的盛行,便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文学发展的趋势。我们何不像武先生这样写作呢?写出来的作品是供人阅读的,当你的作品刊登在报刊上,别人看了大版的篇幅,毫不犹豫地翻了过去,你知道这种情况后,肯定会懊悔不已的。
读武先生的一些作品,我还注意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他的形象思维,他的文字表现力。作品中许多地方运用了散文诗的写法,细节的运用既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又在营构上不乏诗意;既能完整地系统地描写一个情节,又在取舍方面协调得当,情感跳跃,甚至带点意识流的写法;既能在用字用句的方面像写散文诗那样考究,又展示出散文的色彩美、节奏美和音律美。这样的例子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有点遍地珠玑的味道。这也是散文创作的原味,人们一读他的作品便产生喜欢感,他的散文之美是重要原因之一。
听几位编辑说,武先生近年来在散文创作方面有许多的体会,也有许多的思考。他认为他的这类散文在选材和意境等方面,不落俗套,不模仿别人是需要有所突破的大事。我想,这正证明他的创作又有了突破。选材不落俗套正是对生活感悟程度的表现,也是生活积累的结果,更是对生活认识的张扬力。当然,更是散文原味的关键所在。
在这样的认识层面上,谁都相信武克周先生在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问世。
(原载2006年第5-6期《财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