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科学家(1 / 1)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后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一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发明者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许多事情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饭”字的半边是“食”字,半边是“反”字,没有粮食就会反。(引自李瑞环1999年7月6日的讲话)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说就是一部粮食史,粮食关系着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存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作为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为中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位精神可贵、品格高尚的人。他将自己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专业素养与道德操守、事业追求与社会责任、爱国情结与世界胸怀完美结合起来,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200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发出通知:广泛开展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活动。新闻媒体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宣传和学习袁隆平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出于对袁院士的热爱和尊重,我应《当代》杂志之邀,多次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采访,创作过他的报告文学。现在有关袁院士的作品全国有很多。应该说,这些学者和作家是花了很大力气的,社会反响也不错。但毋庸讳言,所有写袁隆平的作品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就杂交水稻写杂交水稻,其实,粮食不仅是吃饱肚子的问题,还包含着政治。自古以来,农民暴动有诸多原因,但粮食严重匮乏而带来的饥饿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国际歌》中第一句就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由此可见粮食是何等的重要了!遗憾的是,很多作品没有触及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谭士珍先生与袁隆平院士相识相交半个多世纪,出于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他对袁院士经过千辛万苦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兴奋不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接连写了四十多万字的作品。现在经过加工修改整理成二十来万字,并附有若干照片。作品中不少内容和照片属于第一次披露,弥足珍贵。作者试图以多种文学形式和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袁隆平,因而这部作品具有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

袁隆平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是我国当代科学技术界杰出的代表。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把天大的担子压在自己的肩上。他和他的同事们经过九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攻克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后,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锲而不舍,勇于继续向科学高峰攀登,从三系到两系,从两系到超级杂交稻。第一期和第二期已培育成功,并应用于生产,现在正向第三期亩产九百公斤奋斗,在湖南隆回县部分丘块的超级杂交稻已达标。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为人类造福的宏伟抱负,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他是人民的科学家。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我们还要下大力气学习袁隆平,宣传袁隆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又迎来袁隆平八十华诞,在粮食安全问题正困扰全球的今天,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世界的袁隆平》一书是很有意义的(袁院士的祖籍是江西德安),以此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向袁隆平院士八十华诞致贺!

(原载2009年第2期《文坛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