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朱元璋虽然为了保住皇权而对功臣采取了极端的措施,但纵观其整个洪武年间的所作所为,其为普通百姓谋取的福祉却是值得称赞的。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数次下令对农民开荒进行奖励,并且在移民屯田和军屯的相互协作下,元末连年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的现象很快得到改善。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朱元璋又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并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植物。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及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朱元璋发布政令强行要求各地官绅释放家中奴婢,还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民劳作的赋税负担。地方官员和乡绅等人如果有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旦被朱元璋得知,便会对其严加刑罚。在一系列措施的影响下,大明王朝终于从乱世之中崛起,迎来了属于朱姓天下的第一个盛世,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亲手带来的盛世,不但表现在农业和经济上的繁荣,更表现于人心安定的和谐社会图景。若把中华历史做个纵向对比,会发现朱元璋统治的时代,是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年代。最初,朱元璋极为关心的问题是百姓的住房。为了使人人皆有居所,朱元璋还曾推行过“保障房”的政策,令人在金陵郊外建造公共房屋,无家可归者可以由朝廷统一安排入住。
在解决了居有所安的难题之后,便考虑老有所养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免费的养老院(养济院)、免费的医院(漏泽园)和免费的公墓(养济院)纷纷出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养儿防老是最为传统的养老方式。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民间百姓如果已经七十岁以上,那么可以留下一个儿子来给自己养老,并且免除这个儿子所负担的所有差役。同时还规定,不论百姓家中贫富,各地县衙官员都要定期给有老人的家庭送去米面以示慰问。为了鼓励人们主动赡养老人,朝廷和官府还要对孝子贤孙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不但赏赐衣服,还常常发放银钱。
为了保证此等养老措施代代相传下去,朱元璋又规定,凡是曾经对老人进行过赡养的孝亲模范,在年满六十岁时便可以享受到与八十岁老人同等的社会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寡老人,根据他们个人的意愿,可以选择入住养济院由朝廷来养老,也可以选择留在家中生活,同时也能够享受到与养济院同等的福利待遇,官府会派人按月为其将钱粮等物送到家中。如果老人去世,朝廷从会国库中拨款三两银子给当地管理者,命其负责操办逝者的丧事。
在朱元璋对国家养老事业的大力推动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良好风气,甚至许多大家族都把赡养老人写进族规要求世代传承。当时,浦江郑氏家族与其族规《郑氏规范》便是这一优良风气的典型代表。为此,朱元璋还亲笔御批郑氏家族为“江南第一家”。
朱元璋之所以对养老的问题如此上心,大抵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系。朱元璋的父母死时,他们弟兄买不起棺椁和坟地,无奈之下还要向乡中地主去赊讨。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极为黑暗的心理阴影,所以在建明后朱元璋十分痛恨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地主与乡绅,甚至不惜重用刑典来处罚其中的犯罪者。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保护好这些最下层的百姓。因为他们既是自己的来处,同时也是大明王朝得以稳定的基础。失去了民心,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如同他曾经与太子朱标关于荆棘的那场对话一样,朱元璋此时所实行的一切或仁慈、或严厉的措施,都是尽最大的力试图为子孙后代奠定千秋永固的王朝基础。但朱元璋所寄予厚望的太子,却并没有成为他理想的继任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和洛阳地区。朱元璋本打算将都城从金陵迁至洛阳或西安,朱标此行便是负责详细比较两地地形,并绘制陕西地区完整的地图。然而,朱标自秦返回京城后不久便患病不起。为了协助父皇早日完成迁都之举,朱标在病入膏肓之际仍上书商议筹建都城之事。
次年,朱元璋已年近七十,他本想寄予天下重任的太子朱标却壮年而逝。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大悲之后,朱元璋再也无心去处理朝政大事。当年年底,他写下一篇《祀灶文》,其中写道:“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快要灯尽油枯的朱元璋,此时只能把王朝兴废的期望寄托于神明。此时的他只能听天由命,早已没有了往日九五之尊时的雄心壮志。
迁都一事,或许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不仅是因为都城没有迁成,更是因为他对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天下寄付何人的忧思。朱元璋无意再从诸多儿子中选择继任者,任他选择谁当太子,都有可能造成其他人的谋乱之举。为了平衡天下,朱元璋最终把天下交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临归去时,他下遗诏,云:“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在这一代英雄帝王的临终遗言中,其悲悯天下苍生的心思尤未褪去。细读至此,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朱元璋驾崩后,被安葬于紫金山明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斯人已去,但朱元璋一生所产生的影响却在历史上掷地有声。即便明朝最后被清朝所取代,但朱元璋却仍旧受到了清朝诸位帝王的推崇。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在他看来,历代君王统治均有不完善之处,唯有洪武年间,天下诸多条理章程才被一一规划详尽,这是朱元璋最应该被后世所称道的地方。康熙帝亲自为朱元璋立“治隆唐宋”碑,以此赞誉其治国有德,并称其“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在康熙的眼中,朱元璋的治国之功是史无前例的。
朱元璋一生的功过是非,后人虽有评说的权利,却再难有出其右而比肩者了。随着他的英魂归去,一代帝王的传奇人生从此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