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所引起的最大争议,便是他对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们的诛杀。针对这一点,连他的亲儿子朱标都看不过眼。曾有一次,朱标进谏称:“依儿臣看来,父皇你杀害的文武大臣实在太多了,如果再有杀戮,恐怕就会伤了君臣之间的和气。”听完了朱标的这番意见,朱元璋却对其嗤之以鼻。他指着地上的一根荆棘,对朱标说:“当今的天下,就像是这根荆棘。朕现在做的事情,便是帮你把荆棘上的刺全部拔掉。朕杀掉的那些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我大明江山的人。今日将他们全部清除,这其实是在为你造福呀!”
任何事物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抛开朱元璋一心要追求大明王朝稳固的统治根基不谈,他本人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虽然过多地表现出了嗜杀的天性,但在他的身上也绝不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可言。他对信国公汤和的慈悲,即是一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中,任何一位臣子——不论他曾有过如何显耀的身世背景——在皇帝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虽然已经贵为朝臣,但在帝王面前,文武百官也不过是一些家奴罢了。为奴,便要有为奴的规矩,如果奴才的举止超过了主人忍耐的限度,那么必然会给自己招惹来杀身之祸。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傅友德等人,便是不懂这个道理。而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唯独汤和是个例外。
朱元璋心中的“荆棘刺”名单上,汤和的名字本也应该位列其中的。但相比起其他文臣武将,汤和更加机警,且为人处世也更加自律。他不但明白急流勇退的为臣之道,并且也没有表现出对权力和荣华的丝毫渴望。汤和的所作所为,让人几乎无可挑剔,由此才使自己和家人在乱纷纷的朝党之争中保全了性命。
其实,若要论及军功,汤和加入红巾起义军的时间比朱元璋更早。若没有汤和的引荐,朱元璋很有可能会青灯古佛苍老一生。即是说,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汤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他的“领导者”和“引路人”。尽管有着如此令人骄傲的过往,但汤和却对过去的事看得很淡。史书记载说:“(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意思是说,汤和虽然比朱元璋的年龄要长(若从伦理上讲,汤和为兄,朱元璋为弟),但他却从来不居功自傲,正相反,汤和平日持身相当严谨,这一点也很受朱元璋的赏识。
汤和不仅不居功自傲,甚至在受到某些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他更多地以平常心淡然处之。在奠定基业后,朱元璋曾经想要试一试汤和,因此在分封的时候有意给他降了一级。与他同等功业的人都被封为公,而汤和只被封了侯。令朱元璋意外的是,汤和非但没有前来找自己理论,他却对自己的政事更加兢兢业业,并且还时常前来向朱元璋检讨自己处理朝政时的不足。如此一来,朱元璋才对汤和放下了戒备之心,认定他对自己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效忠。几年之后,朱元璋终于为汤和进封加爵,封他为信国公。
从这件事上,完全可以看出汤和为人处世的风格,并且他早已经摸透了朱元璋的心思。《明史·汤和传》中记载说,朱元璋上了年纪后,尽管已经天下太平,但他却对一些功臣老将的所作所为不满,只是在等待发作的时机而已。汤和和朱元璋既是儿时的玩伴,同时又是一起征战天下的战友,此时朱元璋心中的想法,汤和早就猜得一清二楚。其他将领的骄纵蛮横等现象也是汤和看不惯的,但他自己却无力去改变这种现象,同时,他也不愿意看到昔日疆场上的生死兄弟自相残杀。为此,汤和主动向朱元璋提出了释交兵权的请求。史书中记载着汤和的一段陈述,其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意思是说,老臣我就像是老马和老狗一样,已经承担不起再驰骋疆场的任务了。现在,我想请求陛下恩准我告老,回到我的家乡去将养这一副快死的躯壳。朱元璋听到汤和如此说,心中很是高兴。他很快便批准了汤和告老还乡的请求,并命人在老家凤阳为其建房造舍,使汤和最终衣锦还乡,颐养天年。
汤和回到老家后,仍然保持着低调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他从来没有以功臣的身份自居过。汤和甚至还要求子孙们遵守法纪,对待乡邻要和善,绝对不能做出授人以柄的事情。汤和很清楚一点,即便自己已经告老,但朱元璋监视自己的耳目却从来没有断过。为了应对,汤和每日都只是喝酒下棋、游山玩水,闲来无事时便逗弄一下儿孙顽童。他从来不和当地权贵乡绅结交,更不会谈论朝堂大事。此时的汤和,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一副乡野老叟的姿态。当朱元璋得到相关汇报后,他对汤和的所有担心终于全都放了下来。
《明史》中曾评价汤和“沉敏多智”,他的心思非是用在对朱元璋圣意的猜测上,而是更加着意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到正身且正心。正是因为他一生所秉持的这份对自我的坚守,所以才能成为大明诸多开国功勋中的一个“异类”。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汤和以七十岁的高龄辞世。其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此等殊荣,可谓是对他一生戎马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