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完整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若想要保持该制度的完整贯彻与实施,必然离不了对人才的选择与任用。毕竟,不同的政治制度在本质上讲其实并没有好与坏之分,唯有人,才是导致一个国家走向灭亡或者引导一个民族走向兴盛的关键因素。朱元璋能够从一个普通农民逐步走上九五之尊的皇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深深地明白了人才的重要。在战争年代,他需要的是可以攻城略地的武将和可以出谋划策的文臣。当政局大定之后,他需要一套完整的选贤任能的标准来广纳天下贤才。
朱元璋自己在学问上并没有太高深的造诣,但他明白,治天下并不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实现的。为此,早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刚攻下集庆的时候,朱元璋就征招夏煜、孙炎、杨宪等人为自己的谋臣,此后又陆续收纳了宋濂、刘伯温等一批有名望的谋士。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深深懂得了“忠良进,则国曰治;奸邪用,则国曰乱”的治国之道。因此,在建立了洪武政权后,朱元璋一直奉行“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凡是有能力者,应该才尽所用。
在最开始时,为了能够快速得到一些有治理经验的官员,朱元璋提出了“元官复用法”,对那些曾经在元朝为官并且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只要他们愿意效忠明王朝,朱元璋就接纳他们为己所用。这其中最为知名的一个复用官员,便是对皇朝典章制度极为熟悉的元朝户部尚书张昶。通过任用元朝旧官的方法,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使这个新建立起来的王朝走向正规的治国轨道。
为了更大程度地完善国家的官吏体系,朱元璋还从被判有罪的部分官员中,选出一些在劳役改造中表现优异的人员重新启用。此举又曰“罪官复用法”。据记载,仅洪武七年(1374年)的下诏中,朱元璋就在凤阳县屯田的有罪官员中选取了四十多位重新纳入国家行政体系。
通过这两种选贤任能的方法,大抵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求贤若渴的心。尽管对元朝旧官和有罪官员的重新录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国家培养一名合格官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但朱元璋始终无法对这些人百分之百放心。毕竟,他们的出身、背景和所作所为曾与朱元璋所追求的政治利益背道而驰。如果此时明王朝的政治权力被这些人全部掌控在手中,这是一场养虎为患的冒险。为此,朱元璋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制度,选择出真正效忠于朱姓王朝的臣子。
其实,朱元璋早在1359年就已经意识到了培养效忠于自己的人才的重要性。他曾命宁越知府王显宗开办郡学,专门聘请精通五经的先生来授课。此后,朱元璋又把这一措施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兴书堂教育,从中央到地方按级别设立国学、郡学和社学。1365年,朱元璋改国学为国子监,专门选择官员子弟和民间才学尤为出众者前来读书。随后,他又从国子监中挑选出一批优秀者,使其成为太子朱标的陪读。这批人,基本上已经被确定为日后治理国家的备用人才了。
朱元璋建立的国子监,原本是在元朝设立于集庆的路学基础上改建的,但为了突出国家对人才的重视,他又命人在金陵重新开辟一处新址建造学府。入选国子监读书的标准非常严格,这就保证了国子监是真正培养国家顶尖人才的地方。为了保证这些人无后顾之忧,朱元璋命令朝廷给学子们配发统一的服装,并且还允许家眷陪读,每个人按月领取朝廷配发的伙食费用。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学子们可以安心于学业,待到功成名就,其对培养自己的朝廷也必然会抱着感恩效忠之心。
尽管设立国子监是个选拔人才的好方法,然而相比之下,官吏的子孙更容易进入国子监学习,平民百姓很难得到接受国家教育的机会。这样一来,国子监所选拔的人才在先天上就具有了某种政治立场,这也有可能会在日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争端。而且,此方法也存在选贤范围过于狭隘的弊端。为了广开门庭,朱元璋在1367年便开始推行科举选拔制。
在最开始推行科举制度时,朱元璋设立了文武两科来分别取士。相比国子监的教育制度,分科取士只以考试中的实际表现为唯一标准,与每个人的出身背景并不挂钩。朱元璋也渐渐发现,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更加听从命令。这样一来,他也就逐渐冷落了国子监的教育。与此同时,他还号召各地官府多加劝谕本地有着远大抱负的读书人,应该抓住朝廷举行科举的机会一展宏图。洪武三年(1370年),大明王朝正式推行科举选士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读书参加科举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仕途梦。这为大明王朝文官势力的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鼓励人们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1371年,朱元璋下旨命令各省连续三年举行科举选拔考试,凡是考中举人者可以免去会试,直接进京接受任职,以应对国家各个部门人才紧缺的现实情况。在这一段时间的科考中,朱元璋选拔出了如王辉、张唯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进行特别提拔,让他们以宋濂为师、入翰林院继续学习深造。此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各方面人才。
尽管科举考试可以帮助国家在短时间内选拔出大批量的人才,但朱元璋很快就发现了科举考试的一个弊端,那就是这些人仿佛只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却因为长期的寒窗苦读而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故而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总是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巧。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一系列人才,虽然填补了国家的官员空缺,却无法很好地完成治国治家的理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朱元璋决定暂时停止科举选士的制度,而是改为了荐举。通过各地官员推荐本地德行和品性、学问兼优的人才,以此来改善前期通过科举选士而造成的官员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朱元璋规定的荐举人才标准,以德行为主,才能次之。荐举之人才,不计出身背景,其可以是山野村夫,也可以是当任的官员,还可以是前朝遗老,亦或者是一方富贾。由于朱元璋所推行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明朝时期的官员任选方式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志士莫须问出处,在国子监、科举和荐举的多重手段下,虽然大明王朝刚刚建立不久,但朱元璋却用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这对稳定王朝统治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