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妙策攻城有方,严法纪治军有道(1 / 1)

朱元璋 李飞 1424 字 9个月前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离开濠州,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对共同谋事的将士的失望,其二则是对自己领兵打仗能力的信心。

逐渐走向成熟的朱元璋,在治军方面有着自己一套非常完整的军事纪律。朱元璋从来不会因为熟人而违背纪律,不论职位高低、出身贵贱,他都力争做到公平。这样刚正不阿的态度,一方面使其在普通军士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快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因此而得罪了不少权贵。朱元璋贵为郭子兴的爱婿,一般权贵倒也不敢有所造次,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却时常在父亲面前告状。

这一日,郭子兴或许是听信了儿子的某些谗言,他找了个借口把朱元璋暂时软禁起来,命人不许给他送任何饮食。若不是妻子马氏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劝说郭子兴,这一次朱元璋或许真的要吃一些苦头。也因此,朱元璋更加明白了人情世故上的远近亲疏。其实,并不是郭子兴刻意护短,而是他希望朱元璋能够明白如何在权力、律法和人情三者之间达到平衡。一个优秀的统帅,并不一定是个铁面无私的人,而是可以把多种关系平衡处理的人。

在此之后,一名任姓将领又诬告朱元璋作战不力。但实际情况却与此恰恰相反。郭子兴派他二人共同出兵作战,然而这位任姓将领却在征战半途选择了回城,留下朱元璋一人在前线沙场上拼命征战。朱元璋凯旋后,却意外地被诬告不顾双方军事实力而一味好大喜功,甚至企图以葬送诸多将士的性命来为自己争取战功。不仅如此,任姓将领还污蔑朱元璋说,他之所以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主要目的并不是取得胜利,而是更加渴望在胜利之后能抢夺金银珠宝。朱元璋既错愕于人心竟然可以险恶到如此地步,同时又担心岳父郭子兴会听信小人谗言而使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境。

好在郭子兴也是久经沙场的老手,在派军队出征之前,他也早已经对双方的军事实力了然于胸。如果这一场是以卵击石的战斗,他当初便不会选择主动出击。但任姓将领告发朱元璋的话不但有理有据,而且也很符合当时红巾起义军的现状。因为起义军都是穷苦百姓出身,他们面对的敌手又是**掳掠无恶不作的元军,在战斗胜利后抢回来一些本属于自己所有的财宝,这似乎也无可厚非,而且也得到了郭子兴一定程度上的默认。郭子兴知道,只有让这些人得到些看得见的好处,才能使其更加为自己卖命,如果只是过分地苛责军纪军法,只会招致更多人的不满。但他同时也知道,尽管大多数的将领士兵都有过私藏财物的行为,但朱元璋一定不是这样的人。郭子兴也明白,如果想要偏安一隅,那么就需要满足将士们的一点私欲,使人人都得到些好处,他的权位才能更加稳固;但如果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就需要有朱元璋这样的人坐镇。改变贫穷的方法并不是去掠夺,而是要使人人都公平,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并不能因为谁拥有武力谁就可以更加富贵。否则,这支起义队伍最终也会变成他们曾经所厌恶的元军的模样。

面对任姓将领的诬告,郭子兴选择了相信朱元璋。通过岳父的这一举动,朱元璋也更加明白了郭子兴当初惩罚自己的缘由。那并非是惩罚,而是一种变相的保护,意在说明只有郭子兴本人才可以判定朱元璋所作所为的对错,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评判的权力。也正是因为得到了郭子兴的大力庇护,朱元璋才有机会去不断壮大自己的亲信队伍和军事力量。

当朱元璋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时候,著名的六合之战发生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战役,元军再无主力军队可以和农民起义军正面对抗。从此之后,南方地区群雄割据的局面也正式形成。朱元璋纵观天下大势后,认为此时正是向外扩张的好时机。他把这个主意讲说给岳父郭子兴听,本是希望能够借助郭子兴的名声和军事势力,既扩展红巾起义军的割据范围,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一个独立的存身之地。

郭子兴听完了朱元璋的叙述,随即问道:如果选择了向外扩张,你有没有详细的规划?朱元璋回答说:“如果我们此时不对外出兵而是选择一方安定,那么假以时日等他人壮大起来后,就一定会主动来攻击我们。我们不发展,就是给了别人发展的机会。”郭子兴觉得朱元璋的话很有道理,不禁点头称是。朱元璋继续说道:“以末将的看法,如今先去攻打和州是比较好的选择。这虽然是个小城,却对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子兴又问朱元璋该如何用兵。朱元璋思索了一会儿,说:“可以挑选三千勇士,命他们身着青衣,带着一批负载有财物的马匹向和州方向出发。他们对外只是宣称由庐州派来犒赏和州守军的使臣队伍。这一招,意在使敌人因为犒赏而放松警惕。而我们真正的攻城士兵则在十里之外尾随,为了不伤及自己人,这批将士全部身着红衣。待到青衣队伍进城后,约定在夜间三更登城举火为号。此时敌军正酒醉熟睡,红衣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此城。”听完了朱元璋的叙说,郭子兴不禁拍手赞叹。打仗需要有勇又有谋,朱元璋果然是勇谋兼备的人才。

在朱元璋的精心策划之下,两路人马里外相应,轻而易举地取下了和州。郭子兴随即任命朱元璋为总兵,镇守和州。

对有功之臣行加奖赏,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军中诸多将领对朱元璋的这一次受赏颇有怨言。原来,他们一方面认为朱元璋的年纪小,资历尚浅;另一方面又认为郭子兴封赏朱元璋的背后也许是在用权力为亲情谋私。但众人又不能把这样的猜忌明显地表现出来,于是只好采取了软抵抗的态度。朱元璋本人虽然也觉得郭子兴对自己的提升有些不妥,但既然是军令,就应该无条件执行。而且自己已经在其位,便当得到该有的尊重。为此,朱元璋想出了几条应对的策略。

首先,朱元璋命人把议事大厅内的单独座位全部撤掉,只留下几张长凳。次日开会商议军情时,朱元璋故意很晚才来。进入营帐后,朱元璋环视了一圈,帐内的情况果然与他的预料完全一致,众位将领全都排排坐下,只把最下首的位置留给了他。朱元璋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径自走到那唯一一个空着的座位前坐了下来。

人员到齐后,议事终于开始。面对当下军情,每个将领都没有一个万全之策。这时,朱元璋终于开口说话,他侃侃而谈,提出的计谋不但筹划周全且头头是道,诸位将领都自愧不如。朱元璋又提出分段筑修城墙的建议,但当到了工期后,只有朱元璋负责的城墙得到了完整修葺,其他将领手中的工程全都没有按时完成。朱元璋终于得到了一吐心思的机会。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诸位将领说:“身为一名军人,有令却不能执行,如此这般,怎么能打胜仗?如果把这样的习气带到队伍中,岂不是要贻误战机?”朱元璋看了看众人,见大家都沉默无语,他继续说:“也许大家仍然认为我不足以任总兵的职位,但这是元帅的军令,不管你愿意或者不愿意,你需要做的是执行。什么叫执行,就是身为总兵的我下达了任务后,你要按时完成,而不是故意拖延。今日,我正式警告每一个人,日后若再有违抗军令者,以军法严加处置。今后,凡是攻取下城池后,任何人都不得**妇女、不得抢夺财物。违令者,斩!”

听了朱元璋的话,没有一个人再有怨言。朱元璋严明治军后,他所领导的起义军也更加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朱元璋的威信也逐步树立了起来。朱元璋日后离开濠州的时候,虽然没有带走一兵一卒,却有数十个亲信愿意跟随他。他们看重的,正是朱元璋身上的公平之心和正义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