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柔寡断,只能坐失良机。迟疑不决的人,永远得不到最好的结果,因为机遇会在你犹豫的片刻失去。
生活的艺术就是选择一个目标,作为进攻的突破口,然后全力以赴、努力实现。如果能在纷繁混乱的目标中,当机立断,尽快选择一个目标,并为实现目标不懈地奋斗,成功就触手可及了。如果犹豫难断,结果注定是失败,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就是一例。
项羽入关之前屯兵新丰鸿门,刘邦屯兵灞上,双方相距不远,谋士范增劝说项羽速攻刘邦,而项羽却踌躇不决。恰好此时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闻言大怒,当即发誓次日便要消灭刘邦,然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急时刻,被刘邦收买过的项伯,仅用三言两语,不但打消了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念头,而且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鸿门宴上,范增屡次示意项羽要他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总因下不了决心而“默默不应”,使得刘邦躲过了第一劫。待后来范增招来刺客项庄,企图让他趁舞剑之机刺死刘邦时,由于项伯乘机涉足其中,暗中保护刘邦,项庄又每每不能得手;对项伯的非常之举,项羽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刘邦又躲过了第二劫。项庄舞剑失败以后,宴会上的气氛依旧十分紧张,就在刘邦欲走不能走、想留不敢留的极其矛盾之时,刘邦的骖乘樊哙闯进来将项羽大骂一通,不料项羽这次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樊哙为壮士,对其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正是项羽的犹豫不决使他失去了除掉心腹大患的绝佳机会。
楚汉双方在广武对峙时,项羽捉住刘邦的父亲拿到阵前当人质,希望借此来威胁刘邦投降。项羽表示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就把他父亲放到锅里煮了。谁知刘邦的回答却出奇得爽快:“煮就煮吧,只是到时别忘了给我留一勺汤喝。”刘邦的果断与项羽的犹豫形成了鲜明对比,难怪刘邦能以弱制强建立汉朝。
项羽一次次的犹豫,将自己封在了一个死胡同里,最后兵败如山倒,乌江自刎虽悲壮凄美,却换不回九五至尊的威仪。
同样作为军事家,亚历山大就高明得多。
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远征波斯前夕遇刺身亡,不到20岁的亚历山大临危受命,继承王位。
亚历山大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当时,北方各部落纷纷发动叛乱,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内公开集会,宣布废除马其顿的盟主地位,而反对他登基的人都在虎视眈眈,等着看他的笑话。亚历山大陷入两难:出兵,没有100%的胜算,而且反对者可能会趁机作乱;不出兵,将白白失去希腊大片领土,对不起父王在天之灵。
但亚历山大很快就结束了纠结,他决定亲率大军平定北方的骚乱,行动之快是敌人所未料到的。平定北方叛乱后,对于是否出兵希腊,他也有过为难,北方初定,民心未稳,此时远征,恐再生叛乱,腹背受敌。但很快,他就决定远征希腊,不必等局势完全稳定。亚历山大的军队已迅雷之势兵临雅典城下,对方被这种气势吓破了胆,没有任何抵抗,希腊半岛上所有的城邦,都竖起了白旗。不久,在科林斯召开的第三届希腊同盟代表大会上,亚历山大被选举为终生盟主。
无论在什么时候,快刀斩乱麻都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认清形势,迅速做出决定并快速实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功,从不属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
现在,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记住,不要一直纠结着该做不该做,否则黄花菜都凉了。痛快一点,果断一点,你会在胜负未决时拿到最终制胜的关键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