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父母自己觉得是对孩子有益的,就会要求孩子去学习,孩子不愿意,非打即骂,他们一心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然而,不顾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不考虑对孩子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而任意施压,只能说明做家长的无能、无知、无情。
一个小学生,只有8岁,爸爸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忙得上午上补习班,下午还要上教师家里学琴。
孩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他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
但爸爸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去玩儿!”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爸爸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用石头砸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孩子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训斥和强迫,孩子是不可能学好的。而且时间长了,孩子还会滋生反感、厌恶情绪,以致消极对抗。这样的事我们见过和听过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画,我就乱画;父母一来检查,画的都是圆圈圈,字写得东倒西歪……这还是好的,老实的。
孩子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儿童的智力也应该从幼儿时开始启发,但起码应该先从培养儿童的兴趣着手,而兴趣又是因人而异,绝不能由父母来主观决定或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在幼儿时期,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们学习和接触各种事物——画画、写字、弹琴、跳舞、武术等等,启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产生学习的要求。只有当孩子们愿意学习时,他们才能把坐在桌前画画、写字、坐在琴前弹琴当作一乐事,一两小时还嫌少,他们的学习也才会进步。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重要的并不是比别人多学一门技艺或是为其请一位出色的家庭教师,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舒适、安稳的心理状态。虽然这或许会令爸爸妈妈们感到不可置信,但它的确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及生活习惯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反之,没有自觉的要求,即使可以强迫一个时期,也不可能持久。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和学习什么东西,只有当他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那件事情上时,才能做好或学好。
有些父母必须改一改之前的做法了,不要再一味强迫孩子学习,因为你越强迫,他越不好好学。
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孩子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最好带他进入相关领域体验一番,从而自然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动力及关注度。
教养的秘密
所有的学习,到最后都会变成自学。
想要孩子有自学的动力,就不应一味地要求他按照你的意愿学习,否则他对学习只会反感和抵触,就算眼前屈服于父母的“**威”,总有一天他也会爆发。
我们不要提前把孩子的学习热情透支完,引导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