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坦坦荡荡 历遍风和浪(1 / 1)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龙城飞将:汉代卫青曾奇袭龙城,李广外号“飞将军”,这里泛指威震边塞的名将。

阴山:横亘于内蒙古中部的阴山山脉,是历史上中原与游牧民族重要的战略要地。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远去万里守边的征人啊,还未归还。

如果名将卫青和李广等还在的话,必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故事

王昌龄是个不甘平凡的人。

他二十岁左右离开家乡,前往嵩山学道。因为向往成就一番事业,不久就下山去,前往长安寻找发展机会。

在长安打拼已久,依然望不见出头之日,于是王昌龄想去边塞找机会。

王昌龄二十七岁,西出玉门关,投笔从戎。

玉门关的晚上,滴水成冰。守夜的王昌龄望着头顶一轮冷月,寒风呼啸,隐约传来往昔将士们的杀伐之声。

“我不怕吃苦,我只怕这辈子没有机会,做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像卫青、李广那样留名青史。”

王昌龄最终也没能一战成名,却因这首《出塞》而名留千古……也算得偿所愿了吧。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

将:率领。

译文

月色漆黑大雁高飞,匈奴单于趁夜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去追,大雪落满了弓刀。

故事

这一夜,月黑风高,大雪纷飞。

探子来报:“敌方单于带着残兵败将,想要趁夜逃跑。”

将军拍案而起,大笑道:“跑不了!将士们,跟我上!”

将军整肃轻骑兵,配好弓箭刀枪,此战志在必得。

卢纶看着大唐将士的英武身姿,雪花飘落在他们的武器和盔甲上,豪情油然而生!

“将军,请让我一同前去!”卢纶主动请缨。将军微微一笑,拍拍卢纶的肩膀:“大丈夫以死报国,大诗人以诗鉴史!你留下,记录这一切吧!”

马嘶人吼刀光剑影,敌人闻风而逃。轻骑猎猎,穷追不舍,大雪纷飞寒冷萧瑟。

卢纶却觉得心中一片火热。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长度单位。

羌笛:古代羌族乐器,一种单簧气鸣乐器。

杨柳:北乐府《折杨柳枝》,古人常以笛吹《杨柳》,喻别离之苦。

玉门关:汉武帝为开通西域所设置的门户,是汉朝的军事与交通要道,为重要的屯兵之地。故址在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

译文

黄河似乎在远方的白云之中奔流不息,一座城池孤独地耸立在高山之下。

何必用羌笛吹起《折杨柳枝》抱怨春天未曾到来,只因那春风从来吹不到这玉门关啊。

故事

王之涣出身太原名门望族王氏,能文能武,一身豪气。他纵马边关,看到黄河落日、群山孤城,又听到将士们吹奏羌笛,诉说思乡之情,感慨万千,于是留下“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佳句。他的诗虽然只有六首传世,但每一首都是精品。

有一天,王之涣和两位大诗人王昌龄、高适一同喝酒听曲,听到歌伎先后唱起王昌龄和高适的诗,却始终没人唱自己的。

王昌龄打趣说:“以歌伎的传唱论诗的名气,王大哥要输了。”

王之涣不以为然,自信地指了指酒楼中最美的歌伎:“我老王的诗,必得艳压群芳的姑娘才会唱。”

果然,最美的歌伎一开口,唱的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三人哈哈大笑,王之涣得意地说:“我就知道,喜欢我的诗的,都是大美人!”

“服气,服气!”

王昌龄、高适甘拜下风,各自罚酒三杯。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夜光杯:白玉制成的名贵酒杯,盛着美酒放在月光下会闪闪发亮,因此有“夜光杯”之名。

琵琶:传统弹拨乐器,最早是西域胡人骑在马上弹奏的。

沙场:战场。

译文

筵席之上,葡萄美酒摇曳在夜光杯中,正要畅饮,听到马上琵琶响起,催人速速出征。

如果我酒醉卧倒在战场上,请各位不要笑,古往今来出征的能有几个人返回?

故事

边塞诗人都有一个豪侠梦,**不羁爱自由,王翰也是如此。

王翰是个土豪,常自比王侯,生活乐无边。他才华横溢考上了进士,但年少疏狂实在不适合做官。官场不顺,他不以为意,常常请客吃饭、喝酒奏乐,过得潇洒自在。

这日土豪王翰带着葡萄美酒、夜光杯来到边关,想跟好兄弟们喝个痛快。

忽然,催人出征的琵琶声急促响起。

王翰觉得手中的酒顿时不香了。

朋友豪放一笑:“看来我们要上战场了,这一杯干个痛快,到时候兄弟醉倒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

王翰听着眼眶一热,战场上九死一生,将士们却是满怀豪情。

“干!我温酒等你们凯旋!”

将士们得胜归来,发现王翰醉得呼呼大睡。

酒,依然温热。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左扌右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题名。

汉家:汉朝,此处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左扌右从)(chuāng):撞击。

榆关:山海关的别名,泛指北方边塞。

旌旆: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

腓:指枯萎。

蓟北: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刁斗:古代军中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敲击巡更的铜制用具。

李将军: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勇猛善战,体恤士卒,在汉唐民间威望很高。

译文

边境起战事烟尘在东北,大唐将领告别家乡前往破残贼。

男子汉本就应该上战场,天子也赐予了将士们丰厚奖赏。

锣鼓声助威兵出山海关,旌旗迎风招展于延绵碣石山间。

校尉飞羽传书奔向沙漠,敌人首领举着烈火照亮了狼山。

边疆的山河大地多荒凉,胡人骑兵仗着地势如风雨袭来。

战士们拼死杀敌不畏生死,将军却在大帐中观赏美人歌舞。

深秋时节大漠草木凋零,落日孤城之下能战的将士越发稀少。

将军们身受皇恩却总是轻视敌人,拼尽全力也未能解开关山之围。

征夫身披铁甲艰辛地久久守着边疆,多少家中妻子因别离而哭泣。

妇人们独守故乡伤心断肠,出征的军人在蓟北徒然回首望。

边境多么遥远难以到达,绝境之地苍茫一片什么也没有。

从早到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寒冷的北风在夜里吹来打更声。

士兵们互相看到白刃上遍布血迹,一心以死报国岂是为了功勋?

你看不见战场的残酷艰苦,战士们至今还在思念李将军!

故事

东北边境告急,契丹入侵。

军队连夜出征,解边境之围。

锣鼓喧嚣,声势浩大,皇帝亲自大赏将士,希望他们得胜归来。

前线的战士们奋勇杀敌为国捐躯,将军却还在大帐里面欣赏美人跳舞,喝酒享乐,寒了战士们的心。

正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战士们牺牲大半,战况越发艰难。寒风凛冽的孤城,满是肃杀绝望的氛围。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想起家乡的妻子每日以泪洗面,思念丈夫。

剩下的人仰天长啸,一声叹息,披上战甲拿上宝剑,即便明知是必败的仗,也要迎接最后的死战!

男儿本自重横行!

我等铁甲依然在!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飞将军那样的将领让我们打胜仗,只能慷慨赴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相接的边境地带。

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燕脂:比喻战场上鲜血纵横,染红泥土如同胭脂。

凝夜紫:暗指战场血迹干涸,在夜色下呈现暗紫色。

易水:河名,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这里的易水指的是荆轲“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而非实指易水。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引申为尊重人才,招纳贤才之意。

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文

黑压压的敌方大军如同黑云席卷而来准备摧毁城池,战士们的铁甲朝着太阳金光粼粼。

战斗的号角声响彻秋天的夜空,边塞将士们浴血奋战,鲜血在寒夜中凝结变为紫色。

红旗半卷的援军逼近易水一往无前,夜里寒霜浓重使得战鼓的声音沉闷无法嘹亮。

为了报答君主在黄金台上的信任与恩赐,愿意手持玉龙宝剑以身报国死战到底。

故事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大唐藩镇雁门郡振武军作乱,驱逐了当时的振武节度使,而且杀害了他全家。

皇帝大怒,派张煦出任振武节度使,率夏州士兵两千人镇压叛军。

叛军来袭,如同黑云压城,已到千钧一发的时刻。

将士们的战甲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号角声声,仿佛要破开黑云。

地上血迹凝结,夜晚寒霜冰冷,为了报答皇帝的信任与重用,将军与战士们决定战斗到底。

“杀——”

将士们趁着夜色出城,将敌人杀了个措手不及,一鼓作气、势如破竹,终于平定了叛乱。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龙钟:眼泪流很多,湿漉漉的样子。

译文

东望故乡长安路途何其漫长,眼泪流个不停,两只袖子擦也擦不干。

骑着马和朋友相逢,没有纸笔,只能托朋友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故事

岑参是大唐知名的边塞诗人,大部分时间待在边塞。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岑参出任安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远离长安的家人,前往边塞发光发热。

在前往边塞的路上,偶遇担任使者的旧友,有一肚子话想让他传达给自己的家人。但两人都匆匆赶路,只能托对方捎口信,让他回长安去向自己的家人报平安。

入京使:“我这次回京,带了太多将士们给家属的口信,请你长话短说,长了我也记不住。”

岑参:“就告诉他们,尤其是告诉我夫人,我已不再是弱冠少年,变帅了,眼神坚毅,是个气质硬汉了!”

入京使:“太长了,说重点。”

岑参:“那就说我经过军营的锤炼,人更精干了,去边塞吹吹风,问题不大,不要想念我。”

入京使:“好的,我记一下:岑参说,他很想你。”

岑参被晒黑的脸庞变红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武判官:姓武的判官,具体人名不详。判官,唐代辅佐节度使、观察使的官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

锦衾薄(bó):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都(dū)护:泛指边镇军官。

瀚(hàn)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中军:主帅的营帐。

辕门:军营的门。

掣(chè):拉,扯。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译文

北风呼啸席卷大地,白草纷纷折断,胡地的天空一到八月份就开始飞雪。

如同夜里一阵忽如其来的春风,飞雪落在无数棵树上犹如梨花绽开。

飞雪散落进珠帘打湿了丝织帐幕,狐裘无法保暖,盖上锦绣被子也觉得单薄。

将军的角弓冻得无法拉起,都护的铁甲战衣冷得难以穿上身。

无边的沙漠中到处结着一层层冰,令人忧愁的阴云密布万里长空。

中军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合奏助酒兴。

暮色来临时大雪纷纷落在辕门前,寒气将红旗冻得风也无法翻动。

轮台东门外送阁下回京去,眺望你离去的道路已被大雪覆盖。

山回路转渐渐看不到阁下的身影,大雪之上也只留下一行马蹄印。

故事

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岑参的前任武判官,正要卸下驻守边关的重担返回京城,而岑参的边塞生涯刚刚开始,在接替、饯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

八月的边塞,飞雪连天,如春风一夜吹开千万朵梨花一样,天地皆白。

营帐中的岑参被冻醒,发现角弓、铁甲都冻得硬邦邦的,拉不动也穿不上。

今天要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中军主帅的大帐中将士们摆下宴席,弹奏起助兴的胡琴、琵琶与羌笛。

到了傍晚时分,雪下得更大了。武判官看着这鬼天气,表示差不多该动身了,要不然就大雪封路走不了了。

岑参目送武判官的车驾逐渐远去,嘴里呼出白茫茫的气,心中却是火热的。

“我一定好好接替你的工作,干出一番成绩!”岑参握紧拳头立志。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指长安。

牙璋:古代的一种兵符,此处借指将帅。

凤阙:汉代宫阙名,用以指代皇宫或朝廷。

龙城:汉时匈奴地名,为匈奴祭天之处。这里借指匈奴要塞。

百夫长:军队官职。统率百人的军帅,是武官中最卑微的职位。

译文

烽火将边疆战事告急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将士们的内心自然无法平静。

将军拿到兵符离开皇宫前往边疆,精锐铁骑出击围攻敌人要塞。

漫天大雪遮挡了军旗的颜色,狂风大作夹杂着战斗的鼓声。

我宁可做一个军队的百夫长,也胜过当一个没有用的书生。

故事

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从小就是神童,十一岁就入选弘文馆,一待就是十六年。

弘文馆是个什么地方呢?类似于大唐图书馆、大唐文学院,一般进来的都是贵族子弟,从弘文馆出来就是朝廷官员,前途无量。

杨炯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他直到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心中郁闷。他很羡慕自己的学长裴行俭。

裴行俭是大唐名将榜上排得上号的人物,文武全才,尤其擅长书法,人称“儒将之雄”。裴行俭起初也是弘文馆的书生,因为反对武则天被贬到西域,结果在边疆屡立奇功,并让西域各国心服口服,最终全部归附了大唐。

对于这样的学长、这样的经历,杨炯心向往之。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大唐边境遭到侵犯。裴行俭奉命出师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实际上,裴行俭见过杨炯,据说他会相面,并给出了杨炯官运不佳、福禄短浅的评价。

后来杨炯的命运确实如此,真是造化弄人。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问边:到边塞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居延: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风中飘**的枯蓬草,诗人王维的自我比喻。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都护:官名,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这里指统帅。

译文

乘坐一辆车出使边关慰问将士,途经西域各个属国过了居延城。

我如飘**的蓬草般来到边疆,北归的大雁也回到了西域的天空。

大漠之上一缕孤烟升起直上九霄,黄河边上的黄昏落日显得格外圆。

来到萧关的时候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唐军的都护已经到了燕然山。

故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慰问边疆将士,并任他为河西节度使判官,让他在边疆发光发热。

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心中却知道这是朝廷看他不顺眼,才找这个理由把他放逐,心里那个苦涩啊。

出塞的路上,只有一辆马车,也没侍从保护自己。王维提心吊胆,风餐露宿,如同随风飘**的蓬草。

方圆百里都没有客栈或茶馆,甚至连个黑店都没有。王维是过惯了好日子的人,这一路颠簸真是身心疲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望着边疆的风景,王维感慨:“出差好辛苦,好想回家……”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走马川:在今新疆境内。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将领,安西北庭节度使。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区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金山:指阿尔泰山。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

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译文

你未曾见过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漫漫茫茫直入云天。

轮台一到九月就整晚狂风怒吼,满地斗大的乱石头,被狂风吹得到处乱滚。

匈奴草盛马肥野心勃勃,入侵金山西面战马奔走烟尘纷飞,我朝的大将军于是西征出师。

将军身披黄金战甲入睡也不脱,军队半夜行军兵器互相碰撞,冷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割。

雪花落在跑马身上被汗气蒸发,又很快在斑驳的毛上结成冰,营帐中起草檄文的墨砚都冻得凝固。

敌虏听到我军出师的消息肝胆颤抖,料想他们不敢与我军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凯旋的捷报。

故事

大唐将星封常清又将出征,节度使判官岑参豪情万丈,写下这首诗送行。

大将封常清,不得不说他很不一般。从小没爹妈,跟着外公流落西域,他长得丑,脚又有残疾,又黑又瘦个子不高,怎么看也不像个将军。

然而封常清一路努力,不断逆袭。他每天坐在城门楼上读书,积累了广博的文化功底。他敬仰名将高仙芝,主动去拜见。然而,高仙芝哪儿都好,就是喜好面子,看到封常清的长相内心是拒绝的,不行、不行,太丑了,带在身边好丢脸。架不住封常清软磨硬泡,于是让他当了副官。

封常清渐渐展示了自己的文采、口才、气度等闪光点,最终赢得了高仙芝真心实意的欣赏,日渐受重用。他有勇有谋,胆大心细,指挥作战拿下了大勃律,使大唐威名响彻西域。

如今岑参望着封将军瘦小但英勇无畏的身影,内心里比了一个大拇哥:吾辈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