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治所在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译文
向前追溯见不到从前的贤君,向后遥望看不见后世的明主。
想到天地空旷无边无际,我忍不住孤独悲伤到泪流!
故事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边境遭到入侵。武则天派出侄子武攸宜率军征讨,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打仗不行,轻率冒进,打了败仗,军情危急。陈子昂几次进言都不被武攸宜接受,反而被降职。陈子昂又请求带兵主动出击,依然被武攸宜拒绝。
“你区区一介书生,算了吧。”
次年,朝廷兵败。陈子昂经过蓟北楼,感慨悲愤。登楼远眺,写下《登幽州台歌》。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想做大事,但领导不给力。进退不得,难受,想哭。”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郭:城郭。这里指城镇。
南朝:东晋之后、隋朝之前长江以南的汉人政权。
四百八十寺:虚指,南朝时期信奉佛教,广建寺院。
译文
江南千里莺歌燕啼山红柳绿,水边村庄上下城郭到处飘扬酒旗。
南朝时期留下的许多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烟雨之中呢?
故事
《唐才子传》中记载: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杜牧这个人,按现在的话说,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潇洒不羁风流倜傥的贵公子。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又才华横溢,除了有点怀才不遇外没吃过什么苦。自从到了江南,他就放飞了自我,流连于江南的美景、美人。
但是,当看到江南的人们像南朝时期的士族一般,只顾享乐,无意改变晚唐时局,沉浸在一种颓靡放纵的自我麻醉中,杜牧又感到心惊和忧虑。
南朝统治者建了几百座寺庙祈祷平安,却没有让南朝免于覆灭。富丽堂皇的楼台在江南烟雨里朦胧秀美,却也让人触景伤情啊!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注释
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商女:卖唱的歌女。
**:南朝陈叔宝所作歌曲《玉树**》的简称,代表亡国之音。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邻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依然在对岸吟唱着**靡之曲《玉树**》。
故事
杜牧所处的年代,已是危机四伏的晚唐时期。此时,大唐已内忧外患,摇摇欲坠。
这天,杜牧在秦淮河上乘船夜游,看到秦淮河两岸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宴乐隔江传来。杜牧听出,这是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心中一紧。
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喜爱艳词。陈灭亡的时候,他正在宫中与爱姬及众人玩乐,唱的就是这首曲子。
“玉树**,花开不复久。”没想到以大唐如今的局势,居然还有人有兴致演奏这不祥的亡国之音。杜牧一向喜欢玩乐,但此时再也提不起兴趣,只觉讽刺和忧伤。
真正没有意识到这首歌所代表的国家危机的,是卖唱为生的歌女,还是那些沉迷享受、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呢?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邺城: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老妪(yù):老妇人。
译文
一天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夜半时分,忽然听闻有公差前来捉人。
这家的老翁赶紧翻墙逃跑,留下老妇开门接受询问。
公差吆五喝六怒气冲冲,老妇哭哭啼啼悲苦辛酸。
我听见老妇哭诉,自己有三个儿子都戍守在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都已战死沙场。
还活着的人尚要苟且偷生,已经死去的人只能长眠地下了。
我家里已经没有男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
正因为孙子要吃奶,他妈妈才没有改嫁离开,穷得出门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我这个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不过还是让我跟你们走吧。
我现在就前往河阳战场服役,还赶得及给军队做早饭。
夜色越来越深,说话声也渐渐没了,只是若有似无地听到偷偷哽咽的声音。
天亮之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留下来的老翁告别了。
故事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759),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已被刺死,然而叛乱尚未结束。杜甫离开洛阳,前往华州赴任,夜晚投宿的石壕村,正处于郭子仪大将驻守的河阳附近。此时为了对付叛军,官兵们正在四处抓壮丁。
杜甫投宿的这户人家只有四口人,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的儿媳妇以及尚在襁褓中的小孙儿。他们虽然穷困,却很善良,热心接待了杜甫。
夜里,杜甫想起叛乱未定,国家尚且处于危难之中,忧愁使他难以入眠。这时忽然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平静。
杜甫起身,看到老爷爷慌张地跳墙逃了出去。老婆婆则颤抖着开了门。门口是一群面色冷峻的官差,大声呵斥道:“你家的男人呢?都给我出来!”
老婆婆悲伤地回答:“我有三个儿子,全被征兵去了邺城打仗。不久前接到一个儿子的信,说他两个兄弟都已经战死。家里只剩下我儿媳妇和小孙子,要不是因为孩子要吃奶,儿媳妇也不会留在这儿。家里已经吃不上饭,穿不起衣了。老太婆我年纪大了没啥力气,不过我可以跟你们去河阳给官军做做饭,带我走吧……”
听完老婆婆的凄惨遭遇,官差不为所动,甚至有些不耐烦。
“走走走,赶紧跟我们走!”
说完就把老婆婆带走了。
杜甫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出人间悲剧,心如刀割却无能为力。
夜更深了。隐约中,杜甫听到有人抽泣哽咽的声音。
也许,是老人家的儿媳妇。
也许,是自己。
羌村三首(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注释
柴荆:柴门。
榼(kē):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色。
译文
成群结队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的时候,这些鸡还在争斗。
于是驱赶鸡群到树木上,这时才听到有人敲柴门的声音。
四五位村里的长者,来慰问我远行很久一路可还好。
他们的手里各自拿着礼物,为我倒上或清或浊的酒。
向我解释:不要嫌弃酒淡,没人耕种,所以缺少粮食酿酒。
世道乱,战争至今没有停息,村里的年轻人都被抓去充壮丁了。
我自请为父老唱首歌,感谢他们在艰难日子里慰问我的好意。
唱完歌我忍不住仰天叹息,在座的客人无一不热泪纵横。
故事
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已三年。唐玄宗灰溜溜地逃到蜀中,放弃了长安,任由安禄山烧杀抢掠。
太子李亨分兵北上,登基为唐肃宗。杜甫想要投奔唐肃宗,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困在长安大半年。直到郭子仪镇压叛乱的大军到来,杜甫才找到时机,冒险逃出长安,从荒草丛生的小路投奔肃宗。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投奔肃宗的过程凶险万分,等他见到肃宗,已经衣衫褴褛。肃宗让他做了左拾遗的官。
杜甫为人正直厚道,不太圆滑,他的好朋友房琯当时在唐肃宗那里做宰相,很受信任。有了皇帝的信任,房琯膨胀了,心态飘了,本是管理经济政务的能臣,非要主动跟皇帝申请带兵打仗,决心收复长安。唐肃宗也是心大,真让这个毫无打仗经验的书生去了。
结果不言而喻,房琯大败而归,损失了四万多人马。唐肃宗气得肝疼,罢黜了房琯。于公于私,唐肃宗不杀他都已经算是仁慈了。可是杜甫就一根筋,觉得好朋友有危险,自己必须为他说好话,结果唐肃宗更生气了,让杜甫从眼前消失。
杜甫回到了自己在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暂时居住的家。这次回来,村里人倒是热情,虽然没有好酒好菜,他们还是尽力招待杜甫。
杜甫跟乡亲们闲聊,知道这些日子大家过得都不好,村里的年轻人都没了,全出去打仗了。
想到自己不但无法平定乱世,反而被皇帝嫌弃,更是悲从中来,唱歌抒发。
杜甫声音嘶哑,但一曲唱完,乡亲们无不涕泪纵横。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东风:传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因为突如其来的东南风而使孙刘联军的火攻成功。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大都督。
铜雀:铜雀台,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二乔:三国时期东吴两位著名的美女——大乔、小乔,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
译文
一根折断的长戟埋在江边的泥沙中,亲自打磨清洗之后认出这是从前赤壁之战的武器。
回想当年,若不是东风借给周瑜方便,曹操就可能获胜,抢走大乔、小乔,关进他的铜雀台了。
故事
杜牧经过赤壁,在江边踏浪而行。
突然脚被沙中的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杜牧捡起来一看,发现是一根断了的戟。杜牧清洗掉锈迹,发现这竟是三国时期东吴军队的武器。
“古董!这里是古战场,想必还有好东西!”
于是乎,杜牧认真地在赤壁附近“玩”了一天沙子,却再无收获。
杜牧望着夕阳感慨:“所以人生呀,就像赤壁之战中的周瑜,能不能赢,能不能发财,有时候就看一场东风、一次运气。”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译文
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砍柴烧炭去卖。
满脸是烧火时被烟熏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乌黑。
卖炭的钱用来做什么?为了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粮食。
可怜他身上衣服单薄,心里却忧心炭卖不出而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间城外下了大雪积了一尺厚,老翁天刚亮就驾着装炭的牛车在冰雪上赶路。
牛困人乏又饥饿,不知不觉太阳已升得很高,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地上暂时休息。
是什么人得意扬扬骑着马过来?原来是皇宫的黄衣太监和他的白衫跟班。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称是皇帝的指令,让卖炭翁把牛车掉转方向朝北边皇宫拉过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人想要,卖炭翁就算舍不得也没办法。
最终只给了卖炭翁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太监系在了牛头上,用来充当买炭的钱。
故事
唐德宗时期,朝政腐败。
宫里需要什么东西,太监就去跟百姓“采买”。说是买,其实是随意给点钱就把东西抢走。
卖炭翁遇到的,就是这么一队无赖。
老人家日夜辛苦,靠砍柴卖炭勉强维持衣食。为了炭能卖得好,就算自己衣服单薄,也希望天气能再冷些。
一路辛苦来到集市,本想能将一车炭卖出好价钱。谁料走来两个宫里的太监。
“老头呀,我们是皇宫里的人,有皇上的诏令。”大太监阴阳怪气道。
“找草民有什么事吗?”卖炭翁听到皇宫,满心惶恐。
“天气冷了,宫里需要大量烧火的炭。今天就给你一个报效朝廷的机会。把这车炭拉到宫里去吧!”
卖炭翁迫于他们的威势,不得不跟着他们去了宫里,独自卸下车上千斤的炭。
“干得好,这是给你的赏赐。”
太监取出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系在了牛头上。看也不看老人一眼,就要离开。
“等等!”卖炭翁急了,出声喊道。
“怎么了?”
“这不够啊!一千多斤的炭,这么一点布怎么够炭钱啊!”
“给你赏赐是你的福气,给皇家办事还想要钱!”
卖炭翁看着两人远去的身影,悲愤哽咽不已。
“这是我过冬的救命钱啊,这个冬天我怎么过啊!”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陇:同“垄”,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荷(hè)箪(dān)食: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秉:拿着。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岁晏:年底。
译文
种田的人家少有空闲的月份,一到五月间就加倍繁忙。
夜间刮起了南风,那些小麦覆盖田垄已经成熟变黄。
农妇们挑着扁担竹篮装食物,孩子们带着水壶装满汤。
女人与小孩一同来到田间送饭送水,男人们劳作在南山冈。
双脚被土地的热气蒸烤着,背脊被炙热的阳光灼烧。
用尽力气劳作仿佛不知道暑气炎热,只想珍惜夏天这长长的白昼。
我又看见一位贫苦的妇人,抱着孩子等在收麦人的一旁。
她右手拿着人家不要的麦穗,左臂上挂着一个破烂的竹筐。
听到她跟别人说话的内容,真让听闻的人都为她悲伤。
她说家里的田为了缴纳赋税都卖光了,靠捡麦穗充饥填肚子。
如今的我有什么功德,一直不用从事农耕与蚕桑。
我当官一年的俸禄有三百石粮食,即便年底也有余粮。
一想到这些心中无比惭愧,一整天都念念不忘。
故事
收麦子的季节,白居易去乡下视察今年的收成。看到妇女儿童带着食物汤水,去田间地头送饭,青壮男子正在辛勤劳作。
有一个贫苦的妇人抱着孩子,默默等在收麦的人旁边,等着捡一些掉落的麦穗。原来她家的田已经为了缴税而变卖,只能捡这些麦穗充饥。听到她的遭遇,人们纷纷沉默了。
白居易心中百感交集:
“真正伟大的是劳动人民啊!我又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不用这么辛苦却有这么多粮食作为薪俸呢?”
悯农(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悯:怜悯,同情。
粟:泛指谷类作物。
子:指粮食颗粒。
译文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天下没有闲置不耕作的田,种田的农夫却依然会饿死。
故事
李绅年轻的时候,和朋友李逢吉一起游玩,登上城墙眺望远方。李绅看到田地上的农民辛苦劳作,感慨万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悯农》二首。
这两首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李绅后来当上了官,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那个关心农民疾苦的年轻诗人,并没有成为为民请命的好官。
悯农(其二)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译文
正午的炎炎烈日下,农民在劳作,汗珠一滴滴地落在禾苗下的泥土中。
有谁想到,我们盘中的餐食,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故事
李绅是中唐时期“牛李党争”中李(德裕)党的关键人物。复杂的朋党斗争、起起落落的官场履历,注定了他复杂矛盾、充满争议的一生。
李绅最后官至宰相,但后世记住的仍是那个悲天悯人的青年诗人李绅。
抛开李绅为人不说,这首小诗戳中了百姓们的心声,所以被广为传诵。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吗?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在平地还是山峰,鲜花盛开的美好风景都让蜜蜂占尽。
采到百花的精华酿蜂蜜,最终是为了谁而辛苦,又是谁尝到了甜头?
故事
晚唐时期的诗坛,罗隐是位大咖,粉丝男女老少皆有,其中有不少待字闺中的少女,幻想着能跟他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姻缘。
当朝丞相郑畋家有位热爱文艺的小姐,对罗隐仰慕已久,时常朗诵和抄写他的诗。
郑小姐有位好父亲,郑畋也是著名的诗人,对罗隐的才华也是非常欣赏,知道女儿对罗隐的单相思之后,安排了一场宴会,特地请罗隐做客,让女儿躲在帐子后面一睹偶像的风采。
没想到,罗隐诗写得俊逸潇洒,人却丑得不堪入目,容貌离郑大小姐想象中的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郑大小姐一颗少女心碎成了渣渣。
父亲苦笑地摇摇头,温柔地安慰女儿:“闺女,世上哪有完美之人,不完美也是一种美啊。”
然而爱才但更爱貌的郑小姐从此再也不读罗隐的诗了,而且很快就嫁了人……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
锦江:濯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
玉垒:山名,在四川省理县东南,多作成都的代称。
西山:指川蜀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中原的吐蕃人。
后主:指三国时期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
《梁甫吟》:乐曲名,也叫《梁父吟》,是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据说诸葛亮好为《梁甫吟》。
译文
高楼近看花儿美,无端感伤我的心,多灾多难多忧愁,而我登高楼。
锦江一带春来了,让天地换新颜,玉垒山上浮云变幻正如古今世事。
朝廷稳固就像北极星始终没有变,西山的吐蕃贼寇最好别入侵。
可怜那后主刘禅竟也配享用祭祀,黄昏时我姑且吟诵《梁甫吟》。
故事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客居成都。
去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乱,杜甫闻讯欣喜若狂,写下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然而到了去年十月,西边的吐蕃乘虚而入,兵临长安。唐代宗闻风丧胆,毫无抵抗就匆匆逃到陕州避难。群龙无首之下,吐蕃大军攻陷长安。
杜甫对于唐代宗的行为大为不满,前方将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而唐代宗身为一国之君却无勇无谋,临阵逃脱,致使国都沦丧,堪比三国时期只会逃跑投降的刘阿斗。
幸好名将郭子仪再次力挽狂澜,带兵收复了长安。然而吐蕃在四川北部作乱,宦官专政,藩镇割据,大唐依然多灾多难。如此情形之下,朝廷的威严**然无存,皇帝更是难以让人尊敬信服。
杜甫向来崇拜诸葛亮,这次来到成都锦江边上登楼远眺,想起了诸葛亮辅佐的后主刘禅。
杜甫心想:刘禅那样的亡国之君都配享祠庙吗?就像当今的唐代宗哪有资格坐在那个位置上。
想当初万邦来朝,敬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如今大唐天子看到吐蕃入侵却仓皇而逃,杜甫难免心生感慨。
同时,杜甫的贵人严武受朝廷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征召杜甫出来辅佐。
于是杜甫登楼远眺,吟诵诸葛丞相的《梁甫吟》,颇有卧龙出山的男儿壮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挂罥(juàn):挂住。罥,挂。
塘坳:池塘低洼。
俄顷:不一会儿。
布衾:布质被子。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指安史之乱。
彻:彻晓,天亮。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生活贫苦的读书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译文
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不止,卷走我家屋顶上的层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过了浣花溪,落在对岸郊外,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落在池塘和洼地中。
村子南边那伙小孩子欺负我年迈体衰,竟然忍心当面做起盗贼抢东西。
他们公然抢走我的茅草跑进竹林,任凭我大声呵斥口干舌燥也不听劝阻,我拄着拐杖回到家里只能独自叹息。
没多久风停了,云朵也变成了墨色,秋天的天空到了黄昏,一片昏沉黑暗。
被子用了多年冷冰冰的好似铁块,小孩子睡相很差,几乎要把被子踢裂开。
整个屋子漏风漏雨,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燥的,屋内的雨就好像麻线般不断滴落。
经历安史之乱后我很少安眠,漫漫长夜,住在潮湿的屋子中怎么熬到天亮!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阔大屋?可以庇护天下寒苦的读书人,让他们都欢欣雀跃,遇到风雨也能够安稳如山!
呜呼!什么时候眼前能够出现这样的屋子,茅屋就算损坏,让我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
故事
杜甫最潦倒的时候,家里只有一间茅草屋,还经常漏风漏雨。
八月深秋的某天,狂风怒号卷走了屋顶的茅草,四处乱飘。杜甫忙出门去捡茅草,有些掉到高树上,有些掉在池塘洼地,正在苦恼怎么捡起来的时候,看到村子里的一帮小孩也跑出来跟自己抢茅草。
“熊孩子们!这是我家的茅草,你们不要拿!”
“掉在外面的,谁捡到归谁!”熊孩子们不讲道理,捡起来就跑。
杜甫拄着拐杖追不动,只能呵斥两句。熊孩子们哪里听得进去,拿起战利品就作鸟兽散了。
失去了茅草的家四处漏风,到了晚上被子都冻得硬邦邦的。
杜甫冻得无法入睡,感慨时局动乱,身为诗圣也无法温饱。
“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第一选择不是环游世界,我要买房买地,盖起房屋千万间,这样就能庇护所有饥寒交迫的人,让他们露出难得一见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