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所有相遇 都是重逢(1 / 1)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着船即将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友人的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纵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时流露出的感情深厚。

故事

李白交朋友不分贫富贵贱,只有一个标准——能喝。喝得痛快,喝得豪爽,喝得快意恩仇。只要能喝到一起去,就是他的朋友。

那是一段春光明媚的日子,李白游历江湖,来到了皖南。汪伦听闻李白酒仙之名,写信邀请李白来家里痛饮三百杯,分个高下。李白欣然前往。

两人通宵达旦,谈古论今,喝得那叫一个畅快淋漓,酒逢知己,相见恨晚。

李白坐船离开的时候,汪伦唱着歌打着拍子追了过来。

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谢谢汪兄送我,但真的不能再喝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来日江湖再相逢!”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类似命题作文。

离离:旺盛繁多的样子。

王孙:贵族子弟,这里指诗人的友人。

译文

郊外田原野草生机勃勃,每年枯萎之后再次繁茂。

一把把野火总也烧不尽,春风吹来重新野蛮生长。

远处的芳草侵占了古道,晴空阳光照在翠绿荒城。

此刻我送别好朋友离去,芳草萋萋饱含离别之情。

故事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十六岁。

出于种种原因,白居易少年时代过得相当艰难,为了家中生计,他拼命地读书。

在写给一生至交元稹的书信中,白居易提到苦学不息的岁月:那时候昼夜读书写诗,废寝忘食,甚至读到口舌生疮,手肘都磨出茧子,身体消瘦、形容憔悴、头发变白、牙齿掉落,眼睛看东西像是有无数飞蝇在眼前……

若是有人称呼白居易为“天才”,他肯定不高兴,哪有什么天才?他不过是把别人吃喝玩乐的时间都用在了苦学上。

他十六岁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千古名诗,惊艳了当时的诗坛大佬顾况。

白居易初次拜谒顾况的时候,顾况问他:“小伙子年纪轻轻,头发怎么白了?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白居易。居住的居,容易的易。”

“名字不错,不过我告诉你,长安寸土寸金,想要住在长安可不容易。但是你能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诗句,将来定能在长安立足!”

白居易在《池上篇序》中记载,他后来在洛阳的宅院“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比足球场还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少府:官名,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

城阙:这里特指京师长安城。

三秦:指关中地区。

五津:津,在古代指的是渡口,这里泛指蜀地,即今四川。

译文

京师长安由关中三秦之地所守卫,透过风中渺渺云烟遥望蜀地的渡口。

与阁下离别心中满怀伤感与不舍,毕竟我们同样是做官漂泊在外的人。

天下虽大四海之内能够遇到知己,天涯海角路途遥遥却好像近在身边。

当送别到岔路之时不应多愁善感,如同感伤的年轻男女那般挥泪作别。

故事

王勃:阿杜啊,我送你到长安城外,有句话要交代。虽然四川离这儿非常远,不过不要担心回不来。千万不要有情绪!

阿杜:哪有什么情绪,我最喜欢吃火锅了,去四川我巴不得呢,巴适得很!

王勃:阿杜啊,虽然这个时代没有手机,但我会飞鸽传书给你,看见鸽子,记得回信!我这个知己,即便天涯海角,也会挂念你的,所以请记住,你不是孤独一个人!

阿杜:大丈夫,志在四方!走了,回来给你带火锅底料!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有名的音乐家,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

曛(xūn):黯淡无光。

译文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使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送走雁群又带来纷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不认识你呢?

故事

高适年轻的时候郁郁不得志,跑到长安求功名不得,之后一直过着耕读隐居的生活。

三十多岁参加科举,依然落第,只好又回去种田。虽然这些年他诗名越来越大,可是却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大丈夫无用武之地。

他想起他的爷爷——高侃,唐高宗时代响当当的猛将,曾经生擒突厥的可汗,屡屡打败突厥与高句丽的军队,沙场悍勇,建功立业。

为何不学学自己的爷爷?高适突然开窍了,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公元747年的春天,高适与老朋友董大久别重逢、短暂相聚,却穷困潦倒到连酒钱都拿不出。

董大也很落寞,原本他是天下闻名的琴师,也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因房琯被贬谪,他不得不随之离开长安。

相聚之时气氛有些压抑。天空中乌云密布,北风萧瑟,大雪纷飞。两个失意之人一起喝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

不过,刚找到人生方向的高适并没有绝望悲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掷地有声的鼓励与爽朗,让董大的愁云也一扫而散。

两人分别后不久,高适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来到边疆的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爷爷身上那悍勇雄武的血统在他体内燃烧复苏,屡屡建立战功。

高适咸鱼翻身,平步青云。最终受封渤海县侯,是唐朝独一无二的因军功而封侯的大诗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要在黄鹤楼与我告别远行,在那烟花般美丽的阳春三月顺江而下去扬州。

看着他乘坐的船儿渐行渐远,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下,唯有长江之水滚滚流向天际。

故事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那年,李白大概二十八岁,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四十岁左右,已是声名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孟浩然,两人兴趣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游历月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

孟浩然要走,李白也不能留。尽管内心希望他留下来一起度过春夏秋冬,但就这样吧,在此告别吧,黄鹤楼上喝一杯,然后江湖再见。

“你要去扬州,那是个好地方,烟花三月,扬州正是人间天堂。望着你远去,我独斟独饮,一直望到看不见你的身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王维好友,在家排行老二。

渭城:秦代咸阳古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浥(yì):润湿。

阳关: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

译文

渭城清晨的细雨润湿了飞尘,旅舍四周的柳树焕然一新,越发青翠。

举杯请老友再饮一杯离别之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朋友相伴。

故事

淋过一场晨雨之后的渭城,天气晴朗。驿馆之外,柳树依依不舍地摇晃,想留住故友,可惜分别不可避免。

元二想要前往边疆建功立业,好男儿志在四方,为国为民。王维身为好友表示支持,只是心中难舍难分。

喝完一杯,看看天色尚早。

喝完三杯,诗词歌赋聊聊。

再来一杯,祝你一切顺利。

还有一杯,望你保重身体……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注释

客至:客指崔县令。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探望、相访。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形容房子简陋。

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

旧醅:隔年的陈酒。

馀杯:剩下来的酒。

译文

草堂南边北边都被春天的绿水环绕,只见鸥鸟日日结队飞落。

庭院小路长满花草,不曾打扫迎客,为了你我第一次打开草门。

集市遥远无法添置盘中菜肴,家境贫寒只有自酿的陈酒拿来招待。

如果愿与邻家老翁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呼唤他来一同尽兴。

故事

这一天,有客人来草堂拜访,老杜的心情很好。

一大早起来打扫屋前屋后,看着自己居住的环境,碧水环绕,鸥鸟飞旋,自然风光何其优美,真是晒晒太阳都心情愉悦。

扫扫庭院的花径,除除丛生的杂草。今天接待客人,可要喝上几杯。

客人来了之后,老杜更开心了。

“没什么好吃的,我自己随便做了点,来尝尝!”

“没想到你写诗厉害,做菜也不错!”客人崔县令吃得津津有味。

“没什么好酒,我用这园中鲜果自酿的,来喝点!”

“酒也好喝!就是两个人喝得不够热闹啊!”

“人有啊!我马上就能请个人来。”

杜甫隔着篱笆喊:“黄大爷,喝酒不?”

只听见隔壁传来一个开心的声音:“好嘞,我带牛肉和花生米马上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夜郎:唐代在今湖南沅陵设过夜郎县,这里指的夜郎位于今湖南省怀化市境内。

译文

柳絮落完,杜鹃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偏远的龙标,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故事

听说王昌龄被贬谪,要去偏远的龙标当县尉,前去赴任的路弯弯绕绕要经过五条溪。

李白心里难过,京城又少了一个聊得来的酒友,人生何其寂寥。

老王啊,就让我老李给你献歌一首送别。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我,

明月在那夜空,就像我的思念。

如果你不快活,一起对酒望月,

虽然不在身边,李白不曾走远。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时期音乐家,被后人誉为“唐代乐圣”。

崔九:崔涤(?—726),唐朝大臣。崔家是当时第一世家大姓,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

译文

当初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在崔九家堂前几次听闻你歌唱。

如今正是江南风景最好的时候,落花纷飞的时节再次遇到你。

故事

杜甫在湖南长沙偶遇曾经的大唐歌王李龟年。

杜甫感慨寒暄:“想当初经常在岐王府和崔家的筵席上见到你,没想到时过境迁还能在这里碰到。”

“历经战乱,流落他乡,如今我只能卖艺为生,好不凄凉。”李龟年黯然道。

想当年开元盛世,李龟年备受唐明皇恩宠,王孙贵族无不以现场聆听李龟年的演唱为荣。

如今经历“安史之乱”,一代歌王也只能流落天涯,辗转各地。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李龟年问。

“多病多灾,撑着一副骨头熬着罢了。”

“人生,怎么会这么无常呢……”

两人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常比喻漂泊无定的天涯游子。

兹:这,此。

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译文

青翠山丘横亘在北边的城墙外,清澈的流水环绕着城东。

我们在此地告别,以后你就像随风飘**的孤蓬飞往万里之外。

游子如浮云一样漂泊不定,落日依依不舍似乎也想留住你。

挥挥手各自离去,就连载我们远离的马也在嘶鸣诉说离别之情。

故事

青山流水,李白告别友人。

“我们就在此地告别吧。”李白含泪道。

“不错,承蒙李白兄好酒好菜招待,在下很感动,就此告别。”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愿君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谢过。”

“别过。”

马儿嘶鸣,李白和友人不知不觉又走了十里路。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一不小心送了三天三夜,是时候告别了,保重!”

“多谢李白兄一路相送,真的不用再送了,再送就送到我家了。”

两人眼含热泪,场面十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