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安眠不知不觉间天已亮,到处都可听闻鸟儿的啼鸣声。
昨夜隐约听到外面有风雨声,不知花儿被吹落了多少。
故事
春天到,春天到,鸟儿喳喳叫。诗人孟浩然睡眠中隐约听到风雨声,早上睁开眼才发现窗外的花被风雨吹落了不少。
孟浩然感慨道:“反正也没什么事等着我去做,不如睡个回笼觉。”说完盖上被子,又呼呼大睡起来。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一群鹅儿伸着弯弯的脖子,向天唱歌。
白白的身体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划开清澈的水波。
故事
今天记者来到浙江义乌,在骆宾王家乡采访神童骆宾王。
记者:骆宾王,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骆宾王:你好。
记者:你知不知道你很有名?绝大部分孩子学的第一首诗就是你的《咏鹅》。
骆宾王:可能是因为很好背诵吧!
记者:请问是什么灵感,让你写下这首诗呢?
骆宾王:我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大白鹅自由自在地浮游,是多么美好的画面。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想写诗赞美它们,于是我抓住脖子弯弯、羽毛洁白等特点开始进行描写,这才有了《咏鹅》。
天才少年骆宾王,七岁能作《咏鹅》诗。
“初唐四杰”谁不知,千古流传美名扬。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浮萍:水生植物,其椭圆形的叶子浮在水面上。
译文
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行踪,浮萍被船儿**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痕。
故事
莲花盛开的夏日,小孩儿撑着一条小船,在莲花之间穿梭玩耍,看见一朵白莲花开得美丽,兴奋地采下放在小船里。小船**开水面上的浮萍,留下一道清晰的水痕。
在岸边钓鱼的白居易看了觉得有趣,故意吓唬他:“小孩儿!你家里人知道你出来玩水吗?”
小孩儿嘿嘿一笑,指向荷塘深处,只见一对青年夫妻正有说有笑地采着莲蓬,两人顶着荷叶的模样活脱脱两个大小孩,“俺爹娘比我还贪玩儿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稚子:懵懂的小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苔:青苔。
译文
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被野草遮掩了身影。
远远听到有人问路就连忙摆了摆手,不敢回应,生怕惊动了鱼儿。
故事
小孩儿顶着乱蓬蓬的头发,坐在河边野草丛里,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大气儿不敢出地等待鱼儿上钩。
一个路人走过,正要向小孩儿问路。小孩儿连忙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呀,我在钓鱼哪!
路人笑着摇摇头走开了。
钓竿微动,鱼儿上钩了!小孩儿兴奋地开始拉竿。忽然飞来一块石头,正中钓竿,鱼儿被吓跑了。
小孩儿气得跳脚,回头一看,只见那个问路的人大笑着跑开了……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迟日:春日。春天的白昼变长,故说迟日。
泥融:泥土湿润。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格外秀丽,春风里弥漫着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飞来飞去忙筑巢,暖和的沙滩上有鸳鸯在休憩。
故事
公元763年,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得到平定。结束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回到成都的草堂闲居。
这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诗圣的心情格外爽朗。
看着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鸳鸯睡在沙滩上,杜甫真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多一点,久一点。
“哟,老杜,晒太阳呢!”邻居大爷出来打招呼。
“是啊,俗话说蜀犬吠日,难得出太阳呀,不晒可就辜负了。”杜甫在阳光里伸了个懒腰,继续晒。
“中午吃火锅?”
“走起!”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境内。
东吴:泛指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飞冲上蔚蓝的天空。
从窗户远望西岭千年未化的雪,万里之外东吴来的航船正停泊在门前。
故事
杜甫一生,见证了大唐最璀璨的盛世繁华,也经历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安史之乱”。
这一年,杜甫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定居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在草堂中安度晚年。每日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草堂迎来了春天,杜甫看到鸟儿们欢唱的景象,心情大好。当他看到门前的航船,不禁又想起当年漂泊的时光。
杜甫淡然一笑:都过去了,那些梦想与抱负、痛苦与悲伤……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的意思。
译文
黄四娘家盛开的鲜花遮蔽了小路,被万千花朵沉甸甸地压弯的枝条低垂到地面。
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在的小黄莺发出清脆啼鸣,多么悦耳动听。
故事
杜甫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闲居生活乐无边。
春暖花开时节,杜甫本想与人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小伙伴,只好独自在锦江之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写完前五首,杜甫行至隔壁邻居黄四娘家。黄四娘喜欢种花,很有情调,庭院的小径上五彩斑斓,花枝低垂,置身花海中,可与蝴蝶黄莺为伴。
杜甫晒晒太阳,闻闻花香,觉得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杜甫:“四娘在家吗,在家吗?一起踏春去呀!”
黄四娘:“杜老先生又来了,春光尽在我家,何必去他处寻呢?”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滁州:今安徽滁州。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称上马河。
译文
最喜爱溪涧边独自生长的野草,黄鹂在树荫深处啼鸣。
春天的潮水随着春雨湍急奔流,无人的野外渡口唯有一只小船自在地漂浮。
故事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
韦应物出身于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年少的时候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玩乐、横行无忌,一度是让人头疼的小霸王。他不用参加科举就以门荫入仕,本以为人生就此顺风顺水,直到经历“安史之乱”,才停止了年少轻狂的荒唐岁月,开始潜心读书学习。
写这首诗的时候,韦应物四十四岁,中年的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时常在诗中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做的事还不够,常常用自己的俸禄帮助受苦受难的百姓,以至于自己一贫如洗。
这天,韦应物来到滁州的野外,见到野草静静地生长在溪涧边,黄鹂婉转啼鸣于树林深处,心情格外舒畅。夜间下了春雨,日间平静的溪水大涨,奔流起来。
中年大叔韦应物突然玩性大发,不管夜黑风高春雨急,独自撑起小舟穿梭在无人的渡口,任凭雨水打在身上,只觉得快意自在!
一时间忘记了那些伤痛的过往和焦虑的当下,此时的他仿佛回到了裘马轻狂、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红湿处:指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
让人欢喜的好雨好似知道时节,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降下。
随着春风悄悄在夜间来到,滋润万物而又细腻无声。
雨夜乌云重重,田间小路漆黑一片,唯独江上的船只闪烁着火光。
天亮之后看到雨水打湿的花朵,整个成都变成了鲜花盛开的世界。
故事
俗话说得好:“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成都不愧为天府之国,温柔之乡,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它抚慰了半生沧桑的杜甫,让他在这里找回了安宁。
这日夜间,杜甫走在乡间幽暗的小路上,听到春雨连绵落在大地上,看到不远处船火跃动,内心莫名喜悦。
原来这就是万物生长的样子,一切都悄无声息的,直到某个清晨来临,天地换了新颜。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雨水打湿了花草,也打湿了杜甫的鞋子,杜甫的脚步却轻快起来。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更深:夜深人静时。
阑干:纵横交错。
南斗:星名,即斗宿,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
译文
夜半更深,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纵横天际,南斗星则渐渐倾斜。
今晚才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暖,虫儿的叫声初次透过绿色窗纱传了进来。
故事
诗人刘方平是唐朝天宝年间的名士,据野史记载,他还是一位名震一时的美男子。刘方平才华横溢,却不热衷仕途,而是寄情山水、书画,风流洒脱,颇有隐士之风,这也导致了他的诗比人红。
这夜,诗人在夜里听到虫鸣,透过窗纱清晰可闻。
“春天真的来了。”
他望向窗外的夜空,“北斗阑干南斗斜”,月色正好,空气清爽。
“有虫儿在叫,好好听,好宁静。”
“明天一定阳光明媚,宜晒被子。”
“月光真美,真亮……哦,不,是初升的太阳的光。”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刘方平失眠了一夜。幸好他不需要上班,将失眠的心理活动写成一首清新小诗后,又心满意足地补觉去了。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绦(tāo):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
译文
碧玉般翠绿的叶装点着高耸的柳树,千万条垂下的柳枝如同绿色的丝绦。
不知这纤细精致的柳叶是谁所裁剪,正是那二月的春风犹如巧匠的剪刀。
故事
唐天宝三年(744),八十五岁高龄的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亲自写诗相赠,还让皇太子率领百官为其饯行。
大半辈子背井离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家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回到了小时候住过的旧宅。
回到家的时候,正是二月仲春,看着柳树青翠,仿佛还是童年的模样,贺知章顿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咏柳》。
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青春已逝去,往事如梦,老家柳树依然翠绿。
留下吧,游子。
这次回来,再也不会离开了。
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解:助动词,能、会。
译文
它能吹落秋天的树叶,也能唤醒春天的花朵。
经过江河能卷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则让无数竹子斜倒。
故事
李峤文章写得好,但其为人有不少争议。有人说,他一辈子就像他所写的风一样,东西南北哪个方向都吹。他先后历仕五朝,三次担任宰相,虽然官当得很大,但没有原则和立场,哪边势力大了,他就倒向哪边。最终晚景凄凉,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好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