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老子要讲述大道与人欲的关系。
老子一直认为人的过度欲望不符合大道。这一点,老子之后的儒家经典《礼记》中也曾表示,“人欲”在一定情况下有可能吞没“天理”。这事情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就变得很严重,把“人欲”和“天理”彻底对立,非此即彼。但在老子那里,还远没有到这种程度。他把民众的日常生活看作是大道的一部分,因此也就不可能阻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自然欲望。他只是提醒,在人们自然成长、自动化育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欲望过度,也就是“贪欲”,这就需要认真对付一下了。怎么对付呢?老子难得用了一个重词——“镇”,也就是“镇服”。
用什么来“镇服”呢,老子依然拿出了他的老宝贝:“无名之朴”。也就是说,让那些贪欲了的人一次次直面道的无名、未雕的质朴状态,以这种状态把他们的贪欲比下去、压下去。
显然,老子也看出来了,他所主张的“自化”,一定也会产生欲望的发作,因此要对“自化”学说做一个补充。但是,在对付的办法上,他口气虽然严厉,内容却是温和的。他希望让一切贪欲和不贪欲的人都接受“无名之朴”,然后让天下安静。
原文是——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这里出现了一个名句:“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他对“无为”学说的重大阐释。
“无为”与“无不为”,显然是直接矛盾的,放在一起却构成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行为哲学。有很多研究者对此做了浅薄化的解释,认为老子说“无为”是要让大家不要“妄为”,不要“胡作非为”。这种解释,就把老子等同于邻里之间好心叮咛的老大爷了。其实,老子的“无为”范围大得多,主要是针对一些别有企图、凌驾自然的大作为,哪怕不是“胡作非为”,他也并不认可。他认为,人的作为是天地大道自然安排的,如果一群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组织起某些作为,那就会对其他很多人原先的生态平衡产生骚扰,而这些作为究竟是否合适,是否可行,还未被自然验证。更重要的是,为了这些作为所产生的单向奋进,都会妨碍大道悠然安然的整体关照。
那么,怎么又要“无不为”了呢?在老子看来,只要不是那些别有企图、凌驾自然的作为,别的都可以做,来者不拒,随遇而安,天下万物都不陌生,百行百业出入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一生没有宏大的特别规划,但是遇到什么工作都做得很好;平时即便在路上,只要见到需要帮忙的事,不管大小生熟,都会热情参与。这样的人让大家都感到舒服,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世俗版本,契合大道的本性。
顺便提一下,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对我本人的影响也很大。如果从官场和媒体的角度来看,我是一个没有职务、没有称号、没有归属、没有主业的人,而且,不上网,不开会,不用手机,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无为”之人。但是,我似乎又什么都做,而且差不多全都做成了,因此又是一个“无不为”的人。这两重身份使我四海为家、无学不窥、随处落脚、永远自由。对此,我要感谢老子。
我把全章翻译一下——
道经常无为,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侯王若能持守它,万物都将自动化育。自动化育中会有贪欲产生,那就要用“无名之朴”——道,来镇服它。
只要镇服,就会使贪欲不起。贪欲不起,得到安静,天下自然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