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于道的“逆向因果”结构,情有独钟。他总觉得,太多的顺向思维看来很“顺”,却使人陷于一极、引发争执。这就失去了大道左右逢源、来回往返的旋转风范。
“逆向因果”,要求人们进行逆向思维,让那个近似八卦图的大道圆环转动起来,而不可去走那一条条直线。直线,总会离出发点越来越远。只要来一个逆向回转,事情反而办成了。
请看一连串的逆向回转——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很像是计谋,其实是大道所构建的“逆向因果”的力学逻辑。只是很多人不相信这种力学逻辑,结果一事无成。于是,懂得这种逻辑的人就很像是计谋者了。
一位中国现代军事家说:“《老子》是一部兵书。”他是看到这一章这么多很像计谋的话语,以为老子是在指挥打仗了。其实我们早已知道,老子是坚定反战的。他似乎很懂计谋却鄙视计谋,他似乎很懂战争却反对战争。
讲了这么多“逆向因果”之后,老子突然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好像文理不顺,是不是“另段窜入”?其实是顺的。把“国之利器”示人,目的是向他人逞强。有时逞强的理由还很充分,但老子仍然不同意。按照他的哲学,逞强的力度越大,越有可能进入“逆向因果”的力学逻辑。如果把“国之利器”也放进去了,情势更为严重。
老子所呼唤的,是一个守素抱朴、返本守拙、虚静无忧的世界。
对于老子的这个思路,我在高度尊崇之余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不同,是因为我们比老子多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秦汉王朝、大唐大宋,直至元明清至现代。其间很多史实,印证了老子的学说;又有很多史实,超乎老子的论述之外。
这些,都需要以长篇论著进行研究,我在这里只从老子的学理本身进行一点分析。显然,以幽微方式悄然滋润万物的道,未必能以自然方式弘通天下,因为民众被利益所驱,被眼界所限,必须受到启发而又极有可能未被启发。因此,老子不得不在第二十章坦言得道之人的寂寞、孤独、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大道行之于天下,还隔着千山万水。
因此,大道也应该出现一个更积极、更主动、更可视、更可随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群体力量在大道旗帜下的有序聚合和发挥,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在阐释《老子》的过程中插入这么一段自己的论述,这是老子未曾见到的漫长历史给予我们的责任。现在,就让我们回到老子的文本,还是把这一章翻译一下吧——
将要收缩它,必须暂且张扬它;
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
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振兴它;
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这些都是微妙的预见。
柔弱必胜刚强。
鱼不可脱离深渊,同样,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