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多是大开杀戒,把打江山的一些良臣谋士当成阶级内部的敌人除掉,而一些自以为是的功臣却不知功高震主,不能在拥有富贵之后装糊涂,以保全自身,结果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为天下人耻笑。
朱元璋从一个云游和尚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绝非偶然。他步步艰难却又能步步为胜,不得不让人为之佩服。但是夺得天下之后,为了维护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同其他争取夺利者一样,大杀功臣,除去“心腹之患”。诛杀胡兰两党,捕杀大批将领,致使为大明江山立下大功的人所剩无几。
明朝初期,直接有丞相官职的只有四个人,他们是功勋显著的徐达、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
徐达是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由于卓著战功,晋封为中书右丞相。不过,徐达虽名为丞相,但春出冬归,常年征战在外,并没有参与多少朝廷政务,而且他对于朝廷政务也不大有兴趣。所以明太祖常常称赞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后来,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赠三世王爵,明太祖还亲制碑文赞颂徐达。
徐达这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丞相,留下了好名声,而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在其位又谋其政的丞相,命运就十分悲惨。
李善长是开国元勋之一,学问渊博,富有智谋,明太祖攻克滁州后,李善长就一直在明太祖身边担任军师。明太祖登基以后,李善长被封为左丞相,因为右丞相徐达常年征战在外,朝廷政务事无巨细全由李善长处理。李善长历史知识丰富,处事干练,裁决如流,又善于文辞,明初许多重要条令均出自他手。所以,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明太祖对大臣们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然而跟随我这么久,出了不少好主意,这个功劳不是一般军功可以相比的。”于是便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李善长外表宽和,但处理朝政极为认真。有一次,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有点越权办事,侵犯了丞相的权限,李善长认为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事,便向明太祖奏报,要贬黜李饮冰、杨希圣。御史中丞刘基为此与他争论法律问题,他争辩不过,竟出口大骂刘基。刘基见李善长摆出丞相的架子,惹不起他,便向明太祖辞职。明太祖虽然没有因这件事怪罪李善长,但对李善长如此看重丞相的权限而且有点骄傲的态度,心里颇有点厌恶。李善长是个聪明人,觉察到明太祖对自己的态度已发生微妙变化,便急流勇退,于洪武四年正月以生病为由,向明太祖辞去左丞相的职务。明太祖亦顺水推舟,未加挽留,同意李善长辞职,还赐了临濠地方若干顷土地给他。
明太祖开始对李善长不信任时,曾打算提拔杨宪为丞相,便向御史中丞刘基征求意见。刘基虽与杨宪私人关系很好,却认为不可。明太祖感到很奇怪,刘基解释道:“杨宪有当丞相的才能,但没有当丞相的器量。当丞相,须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个人利益应置之度外才行。杨宪是做不到这一条的。”明太祖又问道:“你看汪广洋这个人怎么样?”刘基答道:“汪广洋人品和器量都是好的,就是才能上差了一些。”明太祖再问:“那么,胡惟庸这个人你以为如何?”刘基笑了笑道:“他始终不过是个牛犊,要拉丞相这副犁恐怕是吃不消的!”于是明太祖道:“我看丞相这副架子还是由先生来挑吧!”刘基忙推辞道:“不可,不可!臣自己知道,我这个人容易得罪人,且身体也不好,丞相这样的职任是担当不起的。其实天下何患无才,愿陛下悉心求之。目前诸人,在臣看来都不大合适。”
明太祖权衡再三,结果挑了才能不强的汪广洋担任右丞相。汪广洋当了两年丞相,既没有出过什么差错,也没有什么政绩,更没有向明太祖提供过什么新鲜建议。明太祖觉得汪广洋当丞相没有建树,便调任汪广洋为广东参政。后来,明太祖总觉得汪广洋是个忠厚人,四年后又恢复汪广洋当右丞相。直到洪武十二年贬谪广南,汪广洋又当了两年右丞相。
洪武六年七月,明太祖起用胡惟庸为右丞相。刘基叹道:“假使我的话不验,这是百姓的福;若是应验的话,百姓可要遭殃了。”刘基为此病情更加重了。胡惟庸早就忌恨刘基,见刘基病重,佯装关心,亲自带了医师来为刘基诊治,结果,刘基吃了药,病情迅速恶化,送回原籍不久,刘基便死了。
胡惟庸是个很会用权的丞相,自从总理中书省后,内外诸司有什么奏章,必须先经他审看,若有牵涉到自己的奏章,他就藏匿起来不报告给明太祖。于是,文武大臣有失职的人,都先到胡惟庸那里送礼,这样就可以得到开脱,胡惟庸身边迅速集聚起一股势力,胡惟庸当初被召为太常卿是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所以他同李善长关系密切,而且还与李善长的弟弟太仆寺丞李存义结为亲家。所以胡惟庸生杀黜陟,朝廷中无人敢言。
有一次,胡惟庸的家人仗势欺人,竟然殴打了地方上的小官吏。事情告到明太祖那里,明太祖大怒,将胡惟庸的家人杀了,还把胡惟庸找来责问。胡惟庸推脱自己并不知道家人殴打地方官的事。明太祖还追问刘基病重后的一些情况,胡惟庸搪塞过去之后,心里不无担心:“皇上是不信任自己了,皇上连勋臣都会杀,说不定哪天也会找个由头杀了自己。与其等死,不如先作准备,不能束手待毙。”
当时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曾犯法,明太祖斥骂他们。胡惟庸是朝中红人,二人便到胡惟庸府上来求情。胡惟庸屏去左右后,对他二人说:“你们平时所作所为太不检点,一旦事发,可就讨厌了。”二人非常惶恐。胡惟庸乃同他们商议谋反的事,要他们在外收集军马。胡惟庸还同御史陈宁一起暗中物色拉拢军队里的将领,同时通过亲家李存义去探听李善长的意见。李善长以自己年老为由拒绝加入,但也没有告发他们的阴谋。胡惟庸还派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用倭兵,又遣元朝的旧臣封绩修书称臣于元朝嗣君,请兵为外应。
一切都计划停当,不料此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胡惟庸的儿子坐车出外被摔死在车下,胡惟庸一怒之下,杀了赶车的车夫。此事传到明太祖耳朵里,明太祖十分生气,说:“杀人者要偿命!”胡惟庸害怕了,乃与陈宁、涂节等人商议提前谋反,并暗中派人通知四方心腹。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五,胡惟庸向明太祖报告说,家中宅院里有口井涌出竹笋,奇异非常,邀明太祖前去观看。明太祖很有兴趣地答应了,乘车出西华门奔胡惟庸府第。正在此时,内使云奇挡道勒马,因为气急,一时说不清什么,明太祖见有人挡道,大怒,令左右捶打。云奇右臂被打断,仍指着胡惟庸府的方向不肯缩回。明太祖觉得奇怪,便下车登城观看,才看到胡惟庸府内有不少兵甲,于是赶紧派侍卫军前去掠捕。胡惟庸遂以谋反罪名被杀,僚属羽党被杀的达15000人。
再说,中丞涂节揭发右丞相汪广洋,刘基当年被胡惟庸毒死的事,汪广洋是知道的。明太祖将汪广洋召来当面责问。汪广洋一口否认知道这事。明太祖大怒,将汪广洋贬谪到广南。汪广洋到了太平府后,明太祖又以汪广洋当年在中书省时不揭发杨宪的罪行为名,干脆下了道赐死令:要汪广洋自杀。
不久,又有人揭发说,胡惟庸谋反事,曾经征得李善长的同意。明太祖更是大怒,下令将李善长并其妻女弟侄家人七十余人都斩首。李善长死后第二年,有人上书为李善长辩白,明太祖未加理会。
点评:
历史的血腥至今犹能审到,孟子说:“不嗜杀者能一之。”其大意是说以仁行事才能得天下,保天下,但这万古不变的信念,在历史上实现了多少,今天还是否适合,也许是个很值得探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