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人物在观大局、处大事上,都有不同寻常之处,其中之一是不畏强权,敢作敢为。自古以来,只知道以卵击石必是自不量力,卵破而石在,但如果能得人心,在对时局有透彻的把握下进行行动,以卵击石也能成就辉煌。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朝廷内部由于外戚和宦官势力的激烈斗争,导致皇权易位的变故常在旦夕之间。宫廷内部的斗争,终于导致手握重兵,残暴专横的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经过一番疯狂的残杀、掠夺,董卓已成为了一个控制着皇帝,横行于世,谁也奈何不得的霸主,其**威如日中天。而在这时,曹操却毅然不受董卓之召任,逃出洛阳,在陈留招兵买马,建立起了一支由曹操的宗族家兵为基本力量的仅仅有5000人的武装,曹操依着这支武装为基础,开始走上讨伐董卓成就霸业的道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在陈留郡正式起兵。当时各地州牧郡守有的还在积极筹备,有的甚至还在犹豫观望,只有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互相呼应,共同筹划,与他同时起兵。曹操虽然兵少,主观上也不想多招兵,但他没有被动地等待机会,没有消极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是首举义兵,为天下倡,表现了非凡的胆识、气魄和勇气,这对迅速掀起反董斗争的**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年正月,继曹操、张邈之后,函谷关以东各州郡才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伯、兖州刺史刘岱、河东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山阳太守袁遗及骑都尉鲍信等人。荆州刺史刘表得知消息,也聚兵屯驻襄阳,与义兵遥相呼应。长沙太守孙坚则率兵北上,准备直接投身讨董运动。
由于曹操的首倡,才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天下共讨董卓的**迅速到来。关东诸军分驻各地,袁绍同王匡驻河内,韩馥驻邺城,孔伯驻颍川,袁术驻南阳,曹操与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驻酸枣,于是他们开始联合,共同讨“贼”。驻扎酸枣的诸军,设坛盟誓,由张超手下的功臣臧洪登坛宣读誓词。臧洪声讨董卓暴行,辞气慷慨,涕泪交流,在场的将士无不深受感动。由于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在消灭宦官的行动中又出过大力,同董卓闹翻后又率先逃到冀州反对董卓,因此在盟会上大家公推袁绍为盟主。袁绍得知消息,欣然领受,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但是,接下来关东诸侯虽陈兵前线,以讨董救国相号召,而实际上却同床异梦、各怀一心,只想保存实力,并没有同董卓真正交锋的打算。对此,曹操十分失望,他气愤地对各路将领说:“起义兵而诛暴乱,今大军会合已齐,现在还有什么疑虑的呢?如果我们刚开始举动,董卓扶持王室,占据长安、洛阳各地险阻,以皇上的声威号令天下,尽管他们残暴无道,但还是让人担心的。可现在董卓竟然劫持天子、焚烧宫室,举国震动,人心惶恐,天怒人愤,这正是他自投罗网,一战即可定天下,这时机万万不可错失啊!”
诸将对曹操振振之词无动于衷,曹操决定单独出兵,以此带动诸将,结果仅鲍信兄弟响应,连张邈也只派卫兹带了少量士兵随同作战,自己依然按兵不动。
曹操无奈,只有靠仅有的两路人马奋勇出击了。他准备先占成皋,再作良图。但在荥阳汴水岸边与董卓大将徐荣大军相遇,曹操部下皆为新兵,训练不足,董军却是久经战阵的凉州骑兵,终于激战一天败北。鲍信受伤,鲍韬、卫兹战死,曹操也中箭,坐骑也受了伤,只是靠了曹洪舍命相救,曹操才幸免于难。
汴水一战,是曹操军政生涯的一次惨败,也是他以血的代价换到的一次鼓舞:天下诸侯皆非救时之才,能成事者,操尔!只是他还必须从头做起。这一战虽然是失败了,但是曹操这种深明大义的举动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欢迎,也让他获取了广大的民心,世人只认为曹操才是真心拯救乱世的英雄。这些因素都为他后来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军事家朱德很赞赏曹操在力量十分弱小时,敢于举兵讨伐残暴骄横、不可一世的董卓的行为。他在读到《武帝纪》的如下内容时:“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又说:“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遂引兵西进,将据成皋。”朱德批隧:“成大事者起兵以义”。尽管曹操出师不利,他还是批道:“敢战者成功,不敢战者不成功”。
点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力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即使你拥有了实力,拥有了“天时”、“地利”,缺少“人和”,你终究会一败涂地。只要拥有“人和”,即拥有了“人心”,树苗终究会成长为参天大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