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退一步与进一步(1 / 1)

生活中,官场上,人际关系复杂异常,有时候,宁可退一步不可进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而进一步则可能生死难料。为人处世中,不可鼠目寸光,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一进再进,直至把对手逼向绝境,结果却丧失了长远的利益,得不偿失。而适时适地的退一步,看似是吃了亏,其实是占了大便宜。

1.负荆请罪,化干戈为玉帛

为人处世中,谦让不是逃避,而是以退为进,看似是吃亏实则是占了大便宜。

赵国末期,楚国被秦将白起攻下了郢都,被迫迁都,齐国自被燕将乐毅攻败之后,一直元气难复。秦国越战越强,与其余六国的势力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除赵国外,其余五国均不是秦国的对手了。只有赵国,一方面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将廉颇和国相蔺相如的拼力苦战。若无廉蔺合作,恐怕赵国早就不复存在。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专门收录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其评价之高,足见一斑。

廉颇成为大将,是攻城野战之功所至,而蔺相如成为国相,则是由于完成了两次重大的外交使命所致。

由于蔺相如在秦、赵这两次重大的外交斗争中甘冒生命危险保全了赵国的尊严,未使赵国陷入被动的局面,功劳很大,为了答谢他的功劳,赵王拜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很不服气,到处给人说:“我身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官居我之上,况且相如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愿官居其下。”还说如果碰见了他,必定要当面污辱他。在廉颇看来,只有武将的刀枪拼战才算功劳,文臣的智谋勇敢算不了什么,并且污辱蔺相如微贱的出身,到处扬言要当面加以羞辱。这对蔺相如来说,确实是很难忍让的。

但蔺相如好像没有听说一样,几次驾车出门,远远地看见廉颇,为了避免碰见,就早早地躲开了。这样时间一久,连蔺相如的门客从人都觉得太窝囊,忍受不了。一天他们对蔺相如说:“我们背乡离井,不远千里投到您的门下,是因为仰慕您的为人。如今,您的官位比廉颇要高,反倒这样惧怕他,真不知是什么原因。您这样胆小懦弱,连我们都感到羞耻,还是让我们回家算了。”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问众人说:“各位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起来,哪个更可怕?”众人都奇怪地说:“廉将军当然没有秦王可怕!”蔺相如又说:“这就对了。试想秦王那么强大,各国诸侯都畏之如虎,我却敢在朝廷上当众责骂他。我蔺相如虽然没有什么大本领,还不至于如此惧怕廉将军。只是我考虑到,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我们赵国,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两人能够同心协力地对付秦国。如果我们两人争斗起来,那就必定给秦国造成可乘之机。我所以这样对待廉将军,是以国家的安危为重,不计较个人的私仇啊!”

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恍然大悟,既感动又惭愧。廉颇是个正直坦诚的人,一旦悔悟,就真诚地改过。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就按照古人最隆重的仪式,光着脊梁,背着荆杖,表示任由责打,到蔺相如的门上“负荆请罪”。他跪在蔺相如的门前说:“我是个没有见识而又气量狭小的粗人,没想到您能宽恕我,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也很感动,亲自把他扶起来。从此“将相和”,两人更加相互理解尊重,结成生死之交。

就因为有这样的两个人,秦国在其后的十年内,未敢出兵攻打赵国。蔺相如以柔与谦制胜,因而名垂青史。在这里,谦让制胜恐怕不仅仅是一种权术,主要还是由个人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所决定的,但必须看到的是,谦让要有一定的条件,谦让者必须有坚强厚实的智能、品德、权位和实力做后盾,否则就成了被迫退让。其次还要看谦让的对象,如果对方是一时糊涂的明理之人,那么不妨谦让;如果对方是得寸进尺或是愚顽不化的小人,那么谦让就等于退缩了。

感悟:

“让”一步海阔天空,然而,谦让不是逃避,而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从本质上来讲,它还是一种策略。只是如果运用得高明,运用得不露痕迹,就会使人觉察不到是在使用策略,而只会使人感觉到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然而,现实中的绝大部分谦让似乎是一种高明的策略,是为了自保或是将来取得更大的利益,起码是迫不得已。与蔺相如的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谦让,岂止是霄壤之别!如果你在公司中也能够发扬这种风格,又何愁不能平步青云呢?

2.让他三尺又何妨

在利益的纷争中,让一步损失的不过一点方寸之地的微利,而换来的却是谦让的美德和邻里的和睦相处。

清朝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那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阅过来信,大叫:“这还不好办!听我的,保险什么事情也不会有。”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先生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命令手下人快速送回安徽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巷子,有六尺宽,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可以很长很长。

张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不顾法律,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手了,产业是又庞大了,要是遇上今天经营房地产的主儿,保不准给他家挣回十个张家大院,但无形中准会失去许多东西。倒不只叶家这样的朋友,余波或许会从桐城一下子震**到京城,京城里的影响可大着呢!由此可见,张英的退让实是一种宏量之忍,是一种修养和情操的展示。

感悟:

就算是张英旷达退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总是一条通道,通则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却有点不够完美。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不比三尺宽多少,但如果人们置身其间,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的人间道路。互相忍让,凡事退一步再作打算,天地才会更宽广呀!

3.得饶人处且饶人

小人之忍施以奸诈,君子之忍施以宽厚,人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孟尝君是春秋四君子之一,他能容得下夺妻之恨,这倒不是他懦弱,而是实实在在的宽容和大度。

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有时多达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投到门下,他们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他们以养士而著名,也因养士而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要养士就要有大度的性格、容人的雅量,不然则会所养非士。在这一方面孟尝君容人、容才的度量就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孟尝君的一个门人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夫人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主与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受到重用。

后来齐国、卫国的关系恶化,卫君很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夫人私通的人对卫君说:“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并且欺骗了孟尝君啊。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说服和威胁下,终于没有进攻齐国。

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了。”

孟尝君被逐出齐国以后又被“平反昭雪”,再次返回齐国任相,他的政敌都很害怕,提心孟尝君会报复。孟尝君的好朋友,著名辩士谭拾子到齐国的边境上去迎接孟尝君。

谭拾子直言不讳地对孟尝君说:“您对齐国的士大夫是不是有怨恨呢?”尝君也不加掩饰地说:“是的。”谭拾子又问:“是否把他们都杀掉您才满意呢?”孟尝君说:“是的。”谭拾子说:“事情总有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总有其发生的原因,您明白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请先生指教。”

“人总有一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人在有钱有势时,别人就愿意去接近他,如果贫穷低贱,别人就会离开他,这是事物的本来的规律。就让我举一例子吧,早市上人满为患,而夜市上却冷冷清清,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市,厌恶夜市,而是因为早市上有人们喜欢的东西,而夜市上则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本来如此,您还是别往心里去吧!”孟尝君听了谭拾子的话,把他所怨恨的人全都从簿子上划掉,从此不再提起此事。

感悟:

有一句话叫“得饶人处且饶人”,这话很有道理,不必把人逼到绝境,退一步海阔天空。天地虽大,总有见面的机会,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后总会有交往的机会,给人方便就是给己方便。

4.怀才不遇时要耐心等待时机

每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都愿意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使自己显身扬名,但却不可急躁冒进,要以平和心态看待一切,凡事退一步想,才能以退为进,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官者应该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要采取忍耐、克制的态度,对待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陈子昂出身富豪之家,慷慨任侠,机警过人,但在京城这块陌生之地,一时还施展不开。起初,陈子昂也像其他能人一样,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不停地投献给文坛的名宿元老,但总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显然没有人愿意赏识他。为此,陈子昂常有英雄扼腕之叹。

有一天,热闹的长安东市的商业区里,来了一位外地人,手中拿着一把光亮照人、精美绝伦的胡琴,标价出售。卖主对每一个想讨价还价的人,说的都是一句话:“100万就是100万,少一个子儿也不卖。”

在当时,100万钱可是一笔巨款。谁能够出这么多的钱来买把胡琴?这个消息没过几天就沸沸扬扬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每天从四面八方赶到东市来观看这把胡琴的人,络绎不绝。胡琴一时间成了整个长安各阶层人士关注的焦点。

善于思考的陈子昂决心借这把胡琴为自己引路,邀请了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东市。陈子昂拿起胡琴,上下打量了一番,大声说:“好琴,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好琴。”然后对卖主说:“就依你这个价,这把琴,我买下了!”而且说得十分干脆。

围观的人没有人不向陈子昂投以惊异、羡慕的眼光,口中发出了一片“啧啧”之声。同来的朋友对陈子昂说:“你疯了吗?你也不仔细地想一想这100万是多少钱!花这么昂贵的价钱买一把胡琴,值得吗?你要干什么呢?”

陈子昂大声对朋友说:“我喜爱音乐,精通琴艺,买回去,当然是用它来演奏。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好的胡琴,既然是好琴,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呀。”

这时,人群之中有人高声说:“买琴的这位先生,既然你有高超的演奏艺术,买到的又是一把天下无双的好琴,何不当众演奏一曲,让我们一饱耳福呢?”

陈子昂微微地笑了笑,说:“当然可以。不过,弹琴要有一定的气氛和条件,譬如说,要焚上一炷香,要有琴童侍立,这样弹起琴来才会更加富于情趣,随随便便地演奏一曲,岂不是辜负了这把价值连城的好琴吗?”说着,用手指了指不远处那一片鳞次栉比的房屋说:“那里是宣阳里,我就住在那里,你们有雅兴听琴的,欢迎明天上午到寒舍去,我恭候你们大驾光临,同时也期待一切才高名重的朋友一起亲临指教。”

于是,这样一个精通琴艺、慷慨好客的人立即成了长安城中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

第二天上午,宣阳里陈子昂家中热闹异常,一二百个嘉宾把家里挤得满满的。

神采飞扬的陈子昂站在人群中间,大声地说:“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我来自巴蜀地区,胸怀大志,腹有文才。我写的诗文,虽然算不上是字字珠玉,但也绝非平庸之作。我曾经把诗文投献给一些知名学者,可是,遗憾的是他们连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因为他们来不及了解我。”

看见周围的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话,陈子昂非常高兴,便伸手从书童手中接过琴,激昂慷慨地转了话题:“我会操琴演奏,而且技艺不凡,但我不想把全部时间耗费在弹琴上,因为那毕竟是梨园弟子做的事。”话音未落,举起手中的胡琴,使劲摔在地上,耗费百万钱买回的一把琴竟被他摔碎了。众宾客顿时哗然不止,不知陈子昂究竟是何用意。

陈子昂以自信的口气说:“我要做的事是写文章。你们看,我已经写好了上百篇文章,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的。今天,我请诸位来,是想请各位帮我鉴定一下文章的质量。如果不好,我马上放火把它们一烧了之。如果还有那么一点价值的话,就请各位多美言几句吧。”

这时,小书童捧出一卷卷誊抄工整的文章,陈子昂依次送给每位来宾一卷。

陈子昂的文才确实属于上乘,他的文章刚劲质朴,有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的风格,诗歌格调清新,明朗刚劲,有汉末“三曹”、“七子”的风骨。人们透过陈子昂的非凡之举,进而真正认识了他。一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帝京长安。陈子昂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而成为众口宣扬的新闻人物。自此,陈子昂的身价倍增。

感悟:

人怀才不遇是正常的,这就需要忍受一时的不得志,退一步再作打算。当然更不能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禄,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要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慢慢等候时机,就像西汉的颜益蜀一样,头发眉毛全白时才得以提升,正是因为他耐得住寂寞才得以实现的。在这里告诫怀才不遇者不要悲观,不要放弃,更不可急躁冒进,要时刻准备伺机而行。

5.不与人争长论短

与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共事最好的办法是退一步,不与之争长论短。当然这并不是怕他,而是不屑与之争论,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

刘秀手下的颍川郡,太守寇恂是个很懂得顾全大局而又非常聪明的人。

有一次,执金吾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小军官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把这军官抓来,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在汝南郡听到这件事,认为这是寇恂故意扫他的面子,气得骂着说:“真是岂有此理,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寇恂这小子,我决饶不了他!”不久,贾复从汝南回洛阳,快到颍川郡时,对左右的人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亲手杀了他!”

寇恂知道贾复不会放过他,就决定躲开,不跟贾复见面。他手下的一个武官对他说:“您怕贾复干嘛?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动手,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吗?蔺相如那么有勇有谋,连秦王都怕他,可廉颇要为难他时,他却让着廉颇。为什么呢?他是为国家着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可是,贾复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也是不行的。寇恂想了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等贾复和他的随从们来了,给他们每人送上两份酒食。贾复的队伍一进颍川郡地界,郡里的官员们就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迎上前去,献上好酒好饭,一个劲儿地劝他们多吃多喝。等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然后推说有病,匆匆忙忙地走了。贾复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人一个个喝得醉醺醺的,吃得饱饱的,爬不起,跑不动,只好眼看着寇恂走远了。

寇恂是一个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他能够清醒地对待别人对于自己的仇视,不与他人去争长论短,而是机智避退,并不是他软弱无能,正是一个忠直之臣过人之处。寇恂忍仇不争、不斗,是心胸博大,为国家着想,如若不忍,与贾复刀对刀,枪对枪地争斗起来,只能是仇更深,怨更大,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退一步,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正是海阔天也空。

生活中总是有些人嫉妒心强,小肚鸡肠,尤其是当你不小心得罪了他的时候。面对这类人最好的办法是以宽容待之,向后退一步,于人于己都有利。当然如果他仍然步步紧逼,毫不自省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感悟:

该退一步的时候不要强行进一步,其实退仍然是为了进。适时的退一步可以收到进十步的效果。

坚持秉公执法,因而得罪权贵,结下怨仇,按理来说,寇恂没有任何过错。面对对方的寻衅,寇恂顾全大局,以忍为大,才得以避开祸端。试想寇恂如果没有退一步的胸怀,那么结果必会引来祸患。所以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宁可退一步不可进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生死难料。

6.退有时就是最好的进

退是为了进,有时候只有退才能更好地进,适当时机的退是成大事的一种眼光和魄力。

“退避三舍”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成语,也是当时一个谋略的故事。

晋文公重耳在国外流亡时,辗转来到楚国,楚成王把他当作国君一样的贵宾对待。一天,成王在为重耳举行的宴会上问道:“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当国君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晋文公当时答道:“玉石、美女和绫罗丝绸你们都有,珍奇的鸟羽、名贵的象牙就产在你们国土上,流落到我们晋国去的,不过是你们剩余的物资,我不和道拿什么来报答你们。”楚成王还是抓住这个话题不放,继续说:“即使就像你说的那样,你总得给我们一点报答吧!”重耳考虑了一下说道:“如果托您的福,能够返回晋国,有朝一日不幸两国军队在中原相遇,我将后退三舍回避您,以报答今日的盛情。若这样做还得不到您的谅解,我也就只有驱马搭箭与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纳中军元帅先轸的计谋,离间了楚国与齐、秦的关系后,又离间了曹、卫与楚的关系。楚国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军北上,征伐晋同。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便下令晋军后撤三舍(古时一日行军30里为一舍,90里即为三舍)。晋军后撤引起将士不解,他们认为,晋国之君躲避楚国之臣,这是一种耻辱,何况楚军在外转战多时,攻宋国一直不能克,士气已经衰竭,晋军不应后退。晋臣狐偃向大家解释说,国君这样做,是为了报答当年楚国的恩惠,兑现“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的诺言。如果国君以前说的话不算数,我们就理屈了。

其实,晋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诺言,更重要的还是军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来激励晋军将士,同时也使晋军避开楚军的锋芒,进一步纵容楚令尹子玉的骄横情绪,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同楚军会战。

果然,晋军撤到城濮后,宋、齐、秦等国也分别派来了军队,支持晋文公的行动。而在楚军中,一些将士见晋军撤退90里,也主张就此撤军返楚。但是,子玉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晋军的后撤是惧怕楚军的表现,于是率领楚军紧追不舍,一直到城濮的一个山头下驻扎下来。结果,城濮一战,楚军被晋文公率领的联军大败。

感悟:

“退避三舍”,其中包含着多层谋略,如借守信用,实现诺言,以争取舆论的支持,掌握战争主动权;欲擒故纵,借以纵敌骄傲;避敌之锋芒,消耗敌兵士气;以退为进,寻找破敌最佳突破口等等。这一谋略是最基本的,应该说是晋文公动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

7.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

“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那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所以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感悟:

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是待人处世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当然,“一定要低头”,脖子也会酸,但揉一揉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