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道02(1 / 1)

甘罗问文信侯:“君侯为什么这么不开心呢?”

文信侯说:“我让蔡泽去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为相,他竟推辞不去!”

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

文信侯厉声斥道:“算了!我新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

甘罗辩解说:“古时小儿七岁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何不让我去试一下,反而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吕不韦听后,便依甘罗。

不是用技巧而是用利益说服人

一针见血,见血就收。

甘罗拜竭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白起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是的。”

甘罗又问:“阁下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势更大?”

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

甘罗说:“您确认这一点吗?

张唐答道:“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君为难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的地方绞死武安君。如今文信侯亲自来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执意不肯,我不知道阁下将身死何地啊!”

张唐沉吟道:“那就请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

张唐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

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甘罗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了吗?赵王答道:“知道。”甘罗又问:“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为相的事吗?”

赵王说:“也听说了。”甘罗分析说:“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秦;张唐在燕国,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他们相好,别无他故,无非想攻取赵国扩张其河间的地盘。为今之计,大王还不如给我五座城邑,让秦国遣返燕太子,然后秦赵联合,一起攻打燕国。”

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池,秦国也打发燕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获得上谷三十六个城,分给秦国十分之一。

甘罗回来报告秦王,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又将当初甘罗先祖的田地住宅赏赐给他。

讽谏与争宠同时进行

——邹忌为齐相的丰富手段

专长就是敲门砖

没有敲门砖不如一头撞死。

邹忌是齐国人,因善于弹琴被齐威王召见,得到威王赏识,拜为上卿。

你瞧瞧,邹忌因为会弹琴才得到威王赏识,如要不会弹琴,他就是在齐国呆一辈子也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专长就是敲门砖。

这块砖要越厚实越好。

要把自己包装成圣人

任何时候圣人都吃香。

邹忌为什么不学下棋,不学赌博,偏精于琴?

这是因为:弹琴在当时是圣人之事,周公、文王、孔子,这三大圣人都是著名的琴家。齐国是周室的卫国,齐国盛行周室之风,因此邹忌显然是摸准了齐王的心理,不学别的,专精琴艺,为的就是引人注意。

这不是简单地引人注意,须知弹琴是圣贤之事,邹忌精于弹琴,显然在向国人暗示我是圣贤,绝非凡人,因此,他才能一举钓到齐王这条大鱼。

钓大鱼不用饵

世上没有不能到手的鱼。

钓小鱼用小饵,那么钓大鱼用大饵吗?错!钓一般的大鱼诚然要用大饵,但钓特大的鱼就不能用饵了。

那用什么才能钓起特大的鱼?答案是:直接用矛来刺它!挪威人猎鲨,日本人猎鲸,就是直接用矛来刺,用一切饵全无用。

邹忌钓齐王用的是大饵。

范雎钓秦王是直接用矛来刺。

齐王好圣贤,因此邹忌就做圣贤,并且当众表演圣贤独有的琴道。齐王于是欣然叹服,拜邹忌先生为上卿。

秦王不好圣贤,好霸术,因此范雎就给他霸术,并一来就给秦王当众表演霸术,指出秦王面临的巨大困难,折其锐气,秦王不得不有求于范雎,拜范雎为宰相。

要说做得大,范雎厉害。

要说做得长,邹忌厉害。

细水长流,乃成大海。

充分利用长相优势

别人把你的形象看作你的行为。

《红楼梦》中王熙凤美若天仙,我把她叫“性感领导人”。领导人性感,魅力就增加,就更有人气,效忠者就多。事实上王熙凤就是这样折服荣宁二府的。

王熙凤的手既拿钱又办事,王熙凤的嘴得理不饶人,偏又能甜言蜜语,但王熙凤最大的武器不是手与嘴,而是她那张俏脸。

邹忌是齐国的大美男,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当然也不会浪费自己的长相。果然,爱面子的齐王一见邹忌,马上用他做上卿,至少可以撑台面。台面就是人气,没人气的国君当然没人尊重,所以光凭这一点,齐王都会起用邹忌,何况邹忌本是天才。

长得美当然是优势,长得丑也是优势,同样在齐国,同样是齐王,还任用了另一个矮个子晏婴为宰相。个子矮、长得丑同样吸引人!

如果不美不丑也没关系,苏秦张仪都长相普通,这正好衬托出他不普通的本事。

记住:每个人都有长相优势,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只要会表现,别人很容易记住你的脸,认得你这个人!

邹忌当上齐国宰相

不自美者,人必美之。

邹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焕发而容貌俊美。一天早起,他穿戴打扮看着镜子问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徐公怎么赶得上你呢。徐公是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大相信就问他的妾,妾也说徐公比不上他。第二天有个客人来拜访他,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邹忌又问客人说我和徐公比哪个更美,客人同样说徐公比不上他。

后来邹忌见了徐公,细细打量他,自以为不及徐公美,邹忌暗想我其实是比不上徐公漂亮的,但为什么他们三个都说我比徐公更美呢?想通之后就入朝去见齐威王,对他说:“臣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可是臣的妻子偏爱我,侍妾害怕我,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美。如今大王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宫中妃嫔,左右近臣,没有不偏私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畏惧大王的,齐国上下没有不求于大王的,可见大王实在是被蒙蔽得厉害啊。”

齐威王称赞道:“您说得对。”于是威王发出诏令:“凡官民人等,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赏;能上书劝告谏寡人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朝政的、只要为寡人所闻,一律有赏。”开始,进谏者不少,过了几个月,偶尔还有人进谏言,一年之后,人们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齐国政治清明,一片繁荣。

其他诸侯见齐国强盛,都来朝见。齐国因此威震诸侯,邹忌也被任命为丞相,封为成侯。

邹忌斗田忌

哄他转移等于让他消失。

田忌是齐国大将,看不起邹忌,两人互相猜忌。邹忌为齐王献计,让田忌率兵伐魏,心想如果田忌打了胜仗,是自己策划得好,可居大功,如果田忌战败,就算不死在战场上,回国也可借此杀了他。齐王便派田忌和孙膑一起去伐魏,不料田忌三战三胜,并杀死了魏将庞涓。邹忌心中不安就找门人商量对策,先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诡言道:“我是田忌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欲图大事,请你占卜一下吉凶如何。”问卦人前脚走,邹忌后脚就派人把那个替人占卜的抓了起来,带到威王面前问话。田忌闻言大怒,就攻打齐国的边城,失败后跑到了楚国。

邹忌因此而更得齐王信任,权力也更大了,却担心田忌会借助于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掌权,就让他的门客杜赫出使楚国,让楚国把田忌永远留下。

杜赫对楚宣王说:“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担心亡臣田忌借楚重返于齐,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定然对大王感激不尽,就是将来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利用邹忌和田忌的万全之策。”于是楚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田忌从此就没再回齐国。

邹忌排挤晏首

直接摆功劳排座次让他下去。

邹忌事奉齐宣王,向宣王举荐了很多人出来做官,同朝的晏首也很有地位,却很少荐人为官,宣王却更亲信晏首。

邹忌见情况不妙,就向宣王讲,臣听人说有一个儿子能行孝道,比不上有五个儿子都孝顺,现在晏首才向大王推荐了几个人呀。从此宣王就更信任邹忌,认为晏首有意堵塞贤士进士之道。邹忌的地位也因此得到巩固。

满腹韬略义气为重

——虞卿相赵,退而著《虞氏春秋》

以学者的身份做事一切都师出有名

学者的最大好处就是方便行骗。

学者就是好。

他能把自己戴上神圣光环,那么一切事情都言之成理,他打人是行正义,杀人是行公义,被杀之人就叫不义。

学者冠一切以理论,冠一切以自己的理论,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师出有名,满脸严肃,暗地里微笑不已。

虞卿以学者身份当大官,左右逢源,就是此理。

虞卿为何穿双草鞋见赵王

清高骗不了真正的高人,但清高可以骗“俗人”。

虞卿是个平民,他穿着草鞋,打着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面,赵王赏他一百镒黄金,一双白璧,第二次见面就拜为上卿。

虞卿为何穿双草鞋见赵王?

当然是显示清高。

虞卿故意穿双草鞋见赵王,意在显示自己的身份。

什么身份?

民间高人也。

对于久居庙堂的赵王来说,民间是一个神秘的、让他向往的地方。

民间多高人,关于高人的种种传说让他激动不已。

吃惯鱼肉想喝稀饭,见惯王公大臣想见民间高人。

虞卿摸准赵王这一点,穿双草鞋飘然去见赵王,正中其下怀,一去就成。

草鞋是宝

偶露本色,人便称奇。

虞卿爱穿草鞋,《三国演义》上刘备也是打草鞋出身。看来草鞋是宝啊,不穿草鞋何以成大事?

俗谚云:“穿得草鞋,走得长路。”这就是志士们“草鞋制胜”的原因。

草鞋制胜

越轻松越方便进攻。

吴国与楚国战,吴国胜,因为楚国士兵穿靴子而吴国士兵穿草鞋。穿草鞋轻松,好跳跃,不累赘。

吴国与越国战,越国胜,因为越国士兵不穿鞋,全是光脚板,惯能上山下河,不觉难。所谓“草鞋制胜”与“光脚制胜”原理相同:简单胜复杂,轻松胜沉重。

虞卿为何打着一把伞见赵王?

风度显示为人的力度。

如果虞卿完全光脚板,那么就是越国士兵了,不像个先生。如果虞卿光着头,那么就会湿淋淋地见赵王,十分不雅。

虞卿打伞见赵王的用意同样在标榜自己的学者身份,温文尔雅,从容不迫,他这种风度马上折服了赵王。

虞卿预言长平之难

洞明事理所以料事如神。

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交战,赵国出师不利,死了一位上将,赵王就召虞卿和楼昌来商议,楼昌主张讲和。

虞卿对赵王说,楼昌主张讲和是因为我们实力不如秦国,但是就这么去讲和的话,因为秦国占主动,这次出兵是要和我们决斗的,所以肯定是不行,不如我们先去以重金拉拢楚国和魏国,楚魏收了大王的珍宝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这样秦国知道后就会以为楚国和魏国会联合赵国一起对付秦国。到那时再去讲和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了,讲和才能成功。

但是赵王最后没听虞卿的建议,和平原君商议派郑朱到秦国去,秦国接纳了他。赵王很高兴,就对虞卿说,你看秦国已经接纳了我们的使臣,你认为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的讲和是不能成功的。我军一定会被打败的。天下诸侯肯定是会去庆贺秦国得胜的。郑朱是个重要的角色,秦国之所以接纳郑朱就是要张扬给诸侯看,楚魏知道了赵国向秦国求和,一定不会来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来救赵,还能和我们讲和吗?

最后果然不出虞卿所料,秦军攻打长平。赵军惨败,于是邯郸也被秦军包围,被天下人所耻笑。

虞卿解除秦国威胁

死缠烂打不如快了断。

秦国解除对邯郸之围,却余怒未息,赵王要去秦国朝见秦王,并派赵郝去签约割给秦国六个城邑。

虞卿对赵王说秦军不遗余力地攻打我们,现在因疲惫才撤军,而大王把秦军的力量所不能夺取的土地送给他们,这是帮助秦国打击我们自己,明年秦军再来攻打我们,我们该怎么办呢?

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赵郝,赵郝说虞卿果真能完全了解秦军的状况吗?就算是他们现在疲惫,这弹丸之地如果明年秦军再来攻打击我们,我们能保住吗?赵王说如果今天我们把这六个城邑给了秦国,你能保证秦国明年不会再攻打我们吗。赵郝说我保证不了。

赵王又把赵郝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赵郝既然这么讲,那我们割让土地给秦国有什么用处?明年秦国再来进攻,又要割让秦军的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讲和,这不是自取灭亡的方法吗,赵郝这么做就等于是卖国。我们不如用这六个城邑来笼络天下诸侯,也比给秦国强,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盟国,和我们一起对付强秦,这不比削弱自己来加强秦国好吗?俗话说强者善于进攻,弱者不能防守,用越来越强的秦国来宰割越来越弱的赵国,秦国侵略野心肯定是没有止尽,这样下去的话赵国一定是要被秦国消灭了。

赵王被秦国吓破了胆,此时仍不能决断,楼缓从秦国回来,赵王跟楼缓商量。楼缓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赵王说不妨说说你自己的观点。楼缓说现在我刚从秦国回来,如果说不给秦国土地也不是办法,说给吧,恐怕大王认为我是为了秦国,所以我不敢回答。如果我替大王着想的话,还是应该给它。

虞卿听说后就上朝对赵王说,这是一派胡言,千万不能给。楼缓马上站出来说,不对!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和赵国再打起来,天下诸侯都会高兴的,现在赵被秦打败,诸侯都去庆贺秦国,所以不如赶快割地求和来迷惑诸侯,宽慰秦国的野心,否则诸侯会利用这个机会趁着赵国疲弱而瓜分赵国。赵国灭亡了,如何再图谋报复秦国呢。所以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希望君王早下决定。

虞卿说,大王危险啊,楼缓这是在用计谋帮助秦国,这样只能是更加迷惑诸侯,却宽慰不了秦国的野心,为什么我们就这么软弱呢?我说不能把土地给秦国,并不是就此没事了。而是让大王把这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是秦的大敌,得到大王的土地,将会与大王合力攻秦国。这样大王就会从秦国取回补偿,齐赵的深仇大恨就可修复了,还能向天下显示赵国是有所作为的。大王把这个事声张出去,我们不用去攻打秦国,它就会带着珍宝来向大王求和了。

这次赵王终于听从了虞卿的建议,派他出使齐国,商议对付秦国的办法。虞卿还没回国,秦国讲和的使者就到了赵国,楼缓听说后狼狈逃跑了。赵王就任用虞卿为丞相。

虞卿调解使魏国与赵国结盟

说实话最有说服力。

过不多久,魏国来请求与赵国缔结盟约,赵王问虞卿,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所以我没有答应他,虞卿又说大王错了。赵王不解,说魏国请求会盟,您说魏国错了,我没答应它,您又说是我错了,那么合纵盟约到底能不能签订呢?

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跟大国合纵的话,如果胜利了就是大国得到胜利的好处,如果失败了就是小国承受失败的灾难,现在魏国以小国愿意承受它的灾难,而大王以大国推辞它的好处,所以我说魏国错了,大王也错了。我以为合纵对于赵国是有利的。

赵王同意这个观点,就和魏国订立了盟约。

虞卿著《虞氏春秋》传世

恋栈无益,不如自动消失。

后来魏国丞相魏齐因得罪秦国范雎,害怕秦国攻打魏国,就跑到赵国避难,秦国知道后就扣留了平原君,说不交出魏齐就不放平原君。魏齐是虞卿的朋友,知道赵王肯定要交出魏齐,就不以万户卿相为重,挂印封金,跟魏齐悄悄地逃到楚国,春申君不想收留魏齐,魏齐遂自杀,赵王拿魏齐的人头换回了平原君。

虞卿于是去了魏国,在魏国不受重用,就在家里著书立说,写成《虞氏春秋》,用来批评时政,品评得失,流传极广。

君子不妒双双成大业

——管仲遇鲍叔牙相齐而富国强兵

理解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人

特别的理解给特别的人。

管仲是颍上人,名夷吾,年轻时贫困,经常和鲍叔牙交往,管仲的性格有点离经叛道,与平常人不太一样,但鲍叔牙能理解他,知道他满腹才华不得施展,才玩世不恭的。

管仲是大才,但如果没有鲍叔牙理解他,必会埋没更久,所以说理解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人,特别对于有大才的人要特别理解。

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忍让朋友等于收买他。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配钱财时自己多拿,鲍叔牙并不和他计较,因为他知道管仲是由于贫困而不是贪财。管仲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陷入困境,鲍叔牙也不责怪他,因为鲍叔牙知道是时机没有把握好。

尽管管仲曾不只一次地亏待过鲍叔牙,但鲍叔牙一直很友善地对待管仲,从不提过去的那些不愉快的事。

甘做绿叶衬红花

镜子比镜子中的人像更大。

红花好比管仲,绿叶好比鲍叔牙。人们一提起管仲就想到鲍叔牙,这是鲍叔牙的成功之处。

鲍叔牙知道自己才能有限,就把自己的才能用在塑造朋友身上。他最大的作品就是管仲。

鲍叔牙成功了,后来管仲名气如日中天,功名盖世,连孔子都听说了世上有个管夷吾。《论语》和《史记》中记载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但是管仲能把自己塑造成管仲吗?不,管仲在这点上自我定力还较差,远不如韩信自己就可成才。管仲需要别人帮他完成自我塑造,这个人就是鲍叔牙。

改投明主才上正路

铺路的人忘了,指路的人还记得。

管、鲍二人先后为官,鲍叔牙去服事齐公子小白,而管仲却去服事公子纠。管仲几次领兵打仗都败退而归,鲍叔牙仍然很理解他,知道他是挂念老母亲而不是胆怯。公子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最后公子纠失败自杀,管仲被囚受到侮辱,鲍叔牙知道他不会因小节而感到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显于诸侯而感到可耻,于是鲍叔牙在关键时刻救出管仲,向公子小白推荐他。

管仲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他把鲍叔牙当成了知己,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以前的过失,竭尽全力帮助齐桓公(即小白)。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靠的就是管仲的计谋。

自己不行就让行的人来干

让贤之举证明让贤之人也是贤人。

鲍叔牙辅佐齐桓公,心很大,手劲不够。

他只有请管仲出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来管仲无意辅佐齐桓公,不但无意辅佐,他还曾是齐桓公的敌人,服务于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

但鲍叔牙硬是说服了齐桓公,又救出了管仲,把二人撮合在了一起。

事实证明,非齐桓公不能用管仲的大才,非管仲不能成就齐桓公的大业。

而这一切,是鲍叔牙苦心经营的结果。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自知才能比不上管仲,所以甘心处在管仲之下听从指挥。

齐国上上下下都尊敬鲍叔牙,称赞他知人善任,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受俸禄,有的封邑延续了十几代,其中常有人成为著名的大夫。

借他人之手行我之事

要想方便,就要讲方法。

有个老头瘫痪了,整天坐在大门口晒太阳。有一天,他发现对面山坡上长了一株很好看的兰花,想去把兰花弄来,但又动不了,灵机一动就跟一个顽童打赌说:你肯定没看到对面山上有株兰花。

顽童叫了起来:我早就看到了。

老头说:但你不会把它移过来。

顽童说:我会。并马上跑过去把兰花移了过来。

老头板着脸说:快拿开!我就是看不顺眼它在我面前出现,你千万不要欺负我动不了,把它栽在我的堂前。

结果当然是顽童又把兰花栽在了老头的堂前。

老头声色俱厉:你既然栽下了也就算了,但千万不要给它浇水,一浇它就死了。

顽童高兴极了,马上找来一只破碗去小溪边盛来一碗水浇在兰花上。他怕老头骂他,一溜烟走了。

老头目送孩子远去,轻轻转过头,俯视兰花,嗅着淡淡的香味,深深地陶醉了。

顺势做大不难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齐相掌政后,利用齐国的地理位置,通过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有段名言说:“仓库充实,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足,百姓就懂得荣辱;在高位的人遵守法度,就会团结一致;礼义廉耻得不到张扬,国家就会灭亡;发布命令就像流水有源头,就得让它能顺应民心。所以政令切合下情就容易实行。民众需要的,就顺势给予满足;民众不需要的,就顺从其愿望加以废除。”

管仲当政善于化灾祸为福利,变失败为成功,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比如齐桓公本来是因为少姬而发怒要攻打蔡国,而管仲又趁机跟着攻打楚国,责罚楚国不向周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北上伐山,管仲趁机警告燕国实行召公的政教。在一次会盟中,管仲顺应形势让齐桓公遵守曹沫之盟约。各国诸侯因此都归服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从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可以和国君相比,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这就叫享受荣华富贵而为君王尽忠。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因此比别的国家强盛。

平淡无奇便是高手

——李善长事无巨细以能胜之

像蚂蚁一样会办事、

隐形的蚂蚁,搬走看得见的石头!

古人谚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这句谚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蚂蚁办事的精神。

蚂蚁与千里之堤形成鲜明对比。千里之堤何其大矣,蚂蚁何其小矣,但小小蚂蚁天天啃、时时啃,别说能把一棵大树啃死,就连千里之堤也能钻出几个大窟窿来!

所以小者不小,大者也不大,重要的是要有蚂蚁一样锲而不舍的办事精神。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便可成为一件大事。小事可以做成大事,这便是做小事的长处。所以,做人要像蚂蚁。因为蚂蚁能干大事。

在你看不起蚂蚁的时候,正是蚂蚁在做事的时候。

蚂蚁因为从小事做起,才磨练出顽强拼搏的精神。

小蚂蚁有着大人生。

然而要做蚂蚁,首先要让别人不知道你是一只蚂蚁。

如果别人知道你是一只蚂蚁,就会把你踩死,你就没有任何机会去捣毁千里之堤。

当别人不知道你是蚂蚁的时候,你可以放手大干了。

我们纵观李善长一生,文不如刘伯温、宋濂,武不如徐达、常遇春,但他为何与这些人同列为明朝的重臣?

就因为李善长有着蚂蚁一般卑微的性格,深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曾经想让刘伯温做宰相,刘伯温谦逊说:“我不如李善长。”因此朱元璋让李善长做了大明王朝第一任宰相,何等威风!不是最出众的反而成了最出众的。

尤其可贵的是,李善长耐磨损的性格相当适合做宰相,他做事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不断地磨、磨、磨,最后磨成了。朱元璋急功近利,正需要李善长这样的人做他的补充,因此李善长的宰相坐稳了,小蚂蚁当了大宰相。

蚂蚁自荐录

蚂蚁本来就小,如不自荐就无人看见。

朱元璋带兵经过滁阳,途中有一人迎谒,举止不凡,于是朱元璋问他姓名。

那人答道:“在下姓李,名善长,字百室,是定远人。”

朱元璋又欲考核才识,叩问方略,李善长从容答道:“从前暴秦不道,海内纷争,汉高祖崛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即成帝业。

今元纲既紊,天下崩裂,与秦末相同,公出自濠州,距沛不远,山川王气,集于公身,若能效汉高所为,亦当手定中原,难道古今人必不相及么?”

朱元璋欢慰非常,就把李善长任命为书记,参与机密,筹备粮运,协调人事。

李善长凭什么打动朱元璋?

投其所好,人不能逃。

李善长凭两点打动了朱元璋。

首先,李善长一上来就拍马屁,大吹特吹朱元璋是刘邦转世,注定要当皇帝,朱元璋本来就自命为真龙天子,李善长一语点破天机,由不得朱元璋不喜欢。

其次,李善长指出朱元璋要学习刘邦的两点,便可得天下。一是善用人,如刘邦之用三杰。二是止杀,不能像项羽一样滥杀无辜。这两点都说到了点子上,朱元璋便知此人有见地,马上就起用,日后又安排他做了宰相。

宰相有两种,一种是诸葛亮、魏征型,有大才干,缺点是喜欢包办、独裁;还有一种就是李善长型,才干不大,但办事稳当,用人特别妥当。正因为他本事不大,所以他用大量的人。

李善长这种宰相难得!

芝庵禅师说:“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

此诗妙旨在于一个“闲”字。李善长为官甚闲,因为他起用大量的人做事,绝不像诸葛亮一样累死。李善长先做小蚂蚁,后做蚂蚁王,境界其实不俗。朱元璋一到滁阳,就碰到李善长,此事并非巧遇。正是李善长自己创造自荐的机会,他一定要啃下朱元璋这棵大树。

凡事要给自己机会。把握机会是操纵之术的根本要义,如果事事错过,有何操纵可谈?同样,做人要积极进取,方可步步为营。做人如同下棋,而掌握棋局的主动权,是必要的,由此便可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只有先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人,才可运用操纵之学。亦就因此掌握棋局之势,运筹帷幄,不愁麻烦多,而势在必得。

毛遂自荐与等待三顾茅庐谁更高明

钓鱼与打鸟各有情趣,但都要手准。

莲池大师说:“伊庵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凭空度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

莲池大师说的这个伊庵祥师真让人肃然起敬,今日不虚度,明日不妄过,这才是人生应有的积极态度。

李善长也有过短暂的隐居生活,他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躲在角落里长本事。但只有大地方才能长大本事,因此李善长毛遂自荐于朱元璋,其积极人世之心当为后人效法。

毛遂自荐并不贱,等待三顾茅庐也并不高,只要能被采用就是好的,因此二者并无高下之分。

相比之下,笔者倒更佩服毛遂自荐,因为这体现了一种自信。

毛遂自荐明为助人而为人所用,暗里却是一种纯粹的、地道的操纵学。

李善长单刀直入,不用苦心积虑,一样成为开国的大人物。

等待三顾茅庐也是一种推荐自己的操纵学,像刘伯温那样,而李善长毛遂自荐达到了与等待三顾茅庐的类似效果,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毛遂自荐更是一种做人的积极举措,其方法是主动让人尊敬,且办事效率高,机会大。毛遂自荐者以自威而胜,等待三顾茅庐者以自尊而胜,各有千秋,亦各不相让。两种都是办事的好方法。

三顾茅庐是一种撒网捕鱼的策略。

毛遂自荐是一种举枪打鸟的策略。

等待三顾茅庐者用长期等待换得大回报,毛遂自荐者则用短而快的做事效应迅速与人达成合作。

两者在不同情况中要不同应用。用得好都能发迹。

赞誉别人是一种无痛投资

廉价赞誉,高额回报。

什么叫“无痛投资”?

无痛投资就是不花钱的投资。赞誉别人不用花钱,你想说开口就说,哪怕你吹上了天也没人管,能吹捧别人是人类的一大本事,可惜这种本事很多人都没有利用好,白自流失了,只有天才如李善长者深得其精髓。

李善长一见朱元璋就把朱元璋吹上了天,这给了朱元璋意外的惊喜。因为朱元璋起用刘伯温与宋濂等人都花了很大功夫,可以说是很没有面子才求得两个贤人,现在李善长主动示好,立马显出了朱元璋的人气与魅力。看在这点上,朱元璋也要把李善长重用,不是贤人也要把他捧成一个贤人。

人有时是个怪物,人夸则喜,人骂则悲。人人都爱听好听话,因为好听话意味着对自己生存的最好证明,对自己生命的最大尊重。虚荣心顶重要,虚荣心有时让人上进。

善导大师说:“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假如一个“一心待死”者忽然被人大肆夸奖,他必能活过来。人是怎么死的?人是自厌死的。人是怎么活的?人是被人夸奖得活转过来的。李善长夸朱元璋,着实受用,双方受用。赞誉他人亦即操纵学中阴柔之道。见人先奉上几句好话,夸赞别人一番,亦是争取主动权的一种策略。

李善长与朱元璋在路上相见,朱元璋考核李善长的才识。李善长并没有直接回答朱元璋的问题,而是借题发挥,赞誉了朱元璋一番,他拿汉高祖刘邦比作此时造势的朱元璋,朱元璋心里自然高兴。因为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听好话能使人愉悦,使人有成就感,使人放松对别人的警惕。李擅长在朱元璋内心愉悦之时,趁机向朱元璋大讲时事方略,自然更得朱元璋认同与赏识,于是获得信任与重用。

越务实越好玩虚

九实一虚,九人九不知。

一个人长期做好事,突然有一天做了件坏事,那么多半没事,因为大家对他的印象已经形成定势,认为他只会做好事不会做坏事。就仗着这一点,此人暗地里可以大行其道。

同样地,一个人长期务实,勤勤恳恳,给人留下老黄牛、公仆的好印象。于是他去玩虚的,人人便都不知其虚,只知其实。

九实一虚,九人九不知。

真正玩虚玩大了的人都特别务实。

李善长就是这种务实的人。李善长长期做朱元璋的宰相,又听话又务实,深得朱元璋欣赏与信任。李善长凭此大肆活动,暗地里捞了不少好处,但他又绝对不过分、不张扬,因此天下太平,上下左右俱无话说。朱元璋龙颜大悦,李善长依然恭恭敬敬。

妙叶禅师论做人之道说:“当护人心,勿使夸嫌。不贪名利,将过归己。”

李善长正是这样做的,他事事护着人,正是暗示众人务必要包容他的虚处。他将过错归己,好处归人,也是收买人心的手段。曾有一段时间,户部亏空八万两银子,本来是户部的责任,但李善长硬说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掏腰包赔了这八万两银子,上下一片称赞,其实这钱正是他李善长手下搞的。人人知其务实不虚,其实他是玩虚的高手。什么是务实?务实就是做事不仅在别人的眼前做,更要在别人的脑后做,于此才有得而无失。

务实并非实实在在。

务实就是务自己之实,至于虚不虚别人那是另外一回事。该实之时,实之,不实之时,一定要虚之。

务实要以环境为前提,在不同的环境要有不同的务实。真正的务实不是务实,而是务虚。这其中学问大,天知地知,朱元璋知,李善长也知。

操纵团队易于操纵一人

众蚁奔走,不知其由。

要想操纵一个人是困难的,面对面的操纵通常被当面拒绝。操纵团队则容易得多,因为他可以不直接面对任何一个人,他任何时候都拿大家说事,因此总有理由和借口做他想做的事。

李擅长在家里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好,但他居然可以管好一国。国家比家庭好管理,因为管理国家不必具体针对某个人,只具体针对某件事,从而避免了诸多面对面的冲突与不便。由此可见儒家那套先齐家、再治国的理论完全说不通,只好拿来骗小孩。真实情况是:一个人可以既不修身,也不齐家,但可以治国。

当然要说平天下,那是更大的谎话了。

天下如可平,则不是天下了。

但李擅长也不揭穿儒家,反而大行儒家之道,因为他要用儒家那套理论操纵手下。因为儒家受人敬重,所以一定要把自己包装成儒家。

日本著名政治家荻生徂徕在他所著的《政谈》一书中讲道:“职务越高当然应当越有威严,人们敬重这样的人又是自然之理。

受人敬重的人高高在上发布命令时,下面的人才会服从,这也是自然之理。”

李善长显然就深知此道,此君平时道貌岸然,俨然君子,又是宰相,又是儒家,手下不服也不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操纵团队,因为他镇得住。但他走下殿堂回到家中,依然不能降服他的老婆,因为老婆不吃他那一套。民间谚语讲,蚍蜉撼大树,而撼大树并非一只蚂蚁所能,是蚂蚁群体的作用。这便是蚂蚁的团队精神。而这团队精神又缘于蚁王的发号施令。

科学研究证明,蚂蚁、蜜蜂属“超有机体。”所谓“超有机体”就是某一物种整体才是一个生命,单个只是肢体。一只蚂蚁不是一个生命,一群蚂蚁才是一个生命。

这个生命的核心就是蚁王,蚁王发出命令,每一个蚂蚁执行。

聪明的管理者也能把人变成超有机体,工具之,机器之,从而支配之。

李善长深知御人之道,驱使百官百姓如蚁王驱使蚂蚁,因此他对整个大明王朝是有贡献的。朱元璋打江山时不能没有刘伯温,坐江山时不能没有李善长。

反客为主做得更大

管家比主人更主人,才能当好管家。

李善长做事不仅善于御人,而且时常客串主人角色。他本来是朱元璋的管家,但又能把握火候代朱元璋办事,这就为老板省心不少,觉得他放心且忠心。

李善长是一个很有主人翁精神的大臣。在历朝历代中,很少有主人翁精神的大臣。要想做事就要有主人翁精神,要想将事做成亦必须有主人翁精神。有了主人翁精神,才会安心没有顾虑,去放手干事业。居于客位,于客不利。反客为主,事业才大。

李善长把团队事来业当成自己的,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的事业。李擅长在这面受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影响很大。诸葛亮是历朝历代当中有主人翁精神的大臣代表。著名的事例之一就是刘备的临终托孤,诸葛亮直接做了蜀汉的老板。

刘备和诸葛亮两个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刘备什么事都放手让诸葛亮去干,这让诸葛亮深受感动,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当客卿清闲死,不如当主人累死,这样人生才有价值。

李善长正是学习了诸葛亮的长处,凡事都为朱元璋操劳,而且事情办得有条有理。朱元璋也一定知道,这样的人可遇而不可求。有了为自己主持政务的人,自己才能放心地去打江山。

李善长以务实肯干的作风,为朱元璋解除了许多忧愁,这样能为自己排忧解愁的人,不受重用,又怎么能对得起自己?李善长利用朱元璋这种心理,而大展其能事。

李善长的主人翁精神就是在做事上做朱元璋第二,他不与朱元璋争什么,但又为朱元璋操办一切,这样就成为朱元璋不可或缺的臂膀。

李善长为朱元璋守住后方

配合在先,事情好办。

李善长事事办得周到。朱元璋对李善长亦非常信任,堪称朱元璋大管家。很多时候朱元璋出兵打仗,而李善长留守后方。

一回,朱元璋率兵往鸡笼山攻打秃坚,贼寇节节败退。陈野先乘朱元璋出兵,竞绕道来袭后方,亏得李善长预先防备,率精锐出战,一番搏击,俘获甚多,陈野先落荒遁去。朱元璋回来,得悉此事,极称李善长智勇。

又一回,朱元璋单身赴鸿门宴,身陷困境,身边少许随从将士拼死厮杀。正危难间,忽有大队人马前来为朱元璋解围,朱元璋随后转危为安,反攻其敌,大获全胜。

原来李善长料到朱元璋赴宴有失,随即自拿主意,领兵前来接应。幸亏李善长办事周全,朱元璋才脱离此险。

在朱元璋领兵攻下采石矶等地时,李善长已经事先把严申军纪的布告准备好,立刻贴在大街上。朱元璋赞李善长办事周密。

徐达攻占镇江之时,李善长同样严整军纪,当地镇江百姓竟然不知其城易主!

李善长办事周到细心,很得朱元璋信任。开国之时,他被立为一国之相,无人不服。

留后路就是留生路

多一手,才不会断双手。

天如禅师说:“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所谓办“盘缠”,就是准备后路。

李善长深知世事多变,若不多留一手,便会有闪失,因此他才小心谨慎。

心细是李善长做管家之长处。朱元璋出去打仗,总是要李善长留守后方。李善长亦总能在后方为朱元璋起到保障的作用。不仅能守,且会攻。他亦明白军事,知道以攻为守。朱元璋在外作战,李善长总是积极地防守后方。陈野先在与朱元璋打仗败退之机,转而攻打朱元璋老巢,以为出其不意,必定得胜。可惜陈野先为人失算,不识李善长,李善长早有防备,事先在城外埋伏了军队,在陈野先来攻时,利用城外之兵,前后夹击,给陈野先以重创。

朱元璋身赴鸿门宴,颇为自负,只带几个贴身将士前去。结果身陷困境。幸好李善长心细,考虑周全,派出大队人马跟在朱元璋后面,以防不测,事情果然不出预料。李善长思虑周全,办事面面俱到。这亦是李善长做事原则,凡是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有了退路,才可能放心地去做事。

做事不能没有后路,后路是一条成功大道。

后路是人们办事的第二种手段。而把后路作为办事的必要条件时,成功就在眼前。

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世上无小事,所有的事都是大事。你把小事办好了,自然就成了大事。

李善长一生专办小事,并且办起来津津有味,井井有条,这样他办一样成一样,好处在明处,自然有益于众人。

凡努力做事,小事便当大事。凡不努力做事,大事也成为无益之小事。

印光法师是海内高僧,曾有名言说:“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固宜努力!无善根尤当培笃。”

所谓“培笃”就是实实在做事。

李善长深知自己才气有限,所以拿出无限的决心做事。有了这一态度,他办成了很多大事。而在他看来,大事全是从小事做出来的。

李善长的管家之道,就是要把小事当成大事做。不做小事的人一定干不了大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李善长吸取前人经验,知道不做小事,就会坏大事。事事要从细节出发,只有完善细节,才会无懈可击,大事才可做成。所以一定要把小事当成大事做。

有件事证明了这个道理。

在朱元璋带队攻下一座城池的时候,李善长把事先就写好的布告贴在街上,是谓严明军纪,这样才会深得民心。

凡事都要想在别人前头,这样才会做事无纰漏。既阻止了一些有害于己的因素,又力保自己要做的事得以完成。

正是因为事事想到前头,李善长的操纵术可谓运用自如。看似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其实就是一个谨慎,一个事事有预先准备。当朱元璋的军队打下镇江之时,由于李善长管理得当,军纪严明,当地百姓竞不知道城池已然换了主人。这真是偷天换日的手段,正如李白所咏“采珠勿惊龙,大道可暗归。”境界深远,如妙手丹青。

君子居正位以统群伦

——张居正大权独揽而用人不疑

张居正借冯保除高拱

假手于人,便不为过。

张居正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心计很深,他知道怎样才能大权独揽高枕无忧。

明朝穆宗病重时,什么事都交给高拱、张居正去办。起初两人还是莫逆之交,所议朝事,彼此同心。后来渐渐相离,致生怨隙。想来总为权力的缘故。

高拱暗中扶植党羽,竟在排挤张居正。张居正心知肚明,而并不外露,对高拱依旧很是尊重。

穆宗死后,有个中官冯保久侍宫中,颇有权力,但与高拱结怨。独张居正与冯保很是契合。

张居正处理政事,均用密书示冯保。高拱稍有所闻,谓张居正道:“密函中有什么大事?国家要政,应由我辈作主,奈何付诸内竖。”

张居正闻言,只是面颊发赤,假意勉强一笑罢了。

穆宗死后,冯保诈传遗诏,言称自己与朝臣等同受顾命。及神宗登极,百官朝贺,冯保竟升御座旁,坦然自若,举朝惊愕,只因新主登基,不便多说。

而后,冯保又掌司礼监,又督东厂事务,总兼内外,权势逼人。

冯保大抢高拱的风头。高拱便以皇帝年幼,宦官专政为由,要除掉冯保。

高拱又遣人联络张居正,嘱他从中出力。张居正自然不干,但还是不露声色,假意赞成,满口答应,暗地里却通知冯保,令他设法自全。

冯保闻言大惧,立即向太后哭诉,这招果然见效。冯保倒打一耙,说是高拱专权,目中无主。

事后太后宣旨,斥逐高拱,说他揽权擅政,威福而贪。令他回籍闲住,不得停留。

高拱气得七窍生烟,几乎昏死过去。无奈携眷返乡。

与虎相斗,不如请人打虎

拼力不如卸力。

明朝穆宗病危之际,将后事交给高拱与张居正两臣。所谓一山不容两虎,高拱与张居正两人开始合作默契,后来高拱意欲专权,而不与张居正共事。张居正对朝野形势看得清楚,而言表如初。此谓君子之伪事,张居正知道高拱暗地里扩张势力,排挤自己,自己虽然看得明白,但不能与高拱明争。自己正处于弱势,不适合明争。

不明争便只有暗斗。

张居正暗里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求迷惑对手,以静制动,在静察中寻求机会,积蓄力量。

冯保有一定的势力,且冯保与高拱不合,自己正好可以借助冯保的力量来抵抗高拱。于此,朝野上形成两股对立的势力。高拱见到这种局面,知道先前失策,悔不该让张居正为冯保所用,因为高拱与张居正毕竟还是同僚合作关系。于是,高拱便假意斥责张居正不该与冯保通气,意思是我们合作才是正确的。然而张居正一笑置之。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张居正讷于言,已有做君子的本事。

张居正自己不愿意与高拱发生正面冲突,那样只能是两虎相争,两败具伤,实在没有好处。不划算的事咱不干。干就干划算的事,怎么干划算?那就是请人打虎。请人打虎,既省下自己的力气,又与打虎的人结为朋友,少了敌人,多了朋友,这样一举两得的事划算。自己能打虎,但不能用蛮力,要保存实力,伪装自己。于是有了请人打虎的上策,这正是君子之道。

君子用伪当武器

伪装便于动真格。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子夏之徒公孙高来寻墨子,几次不得。约五次才与墨子在门中偶遇,两人一同进屋。公孙高和气地问墨子道:“先生是主张非战的?”墨子说:“不错!”“那么,君子就不斗么?”“然!”墨子说。公孙高紧逼问道:“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

说完墨子不再理公孙高,竟自去了。

墨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一味强调道德的人是最不道德的。他们借道德而行苟且之事。然而要想在这种伪道德的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熟知真伪及防伪之道。墨子还讲君子无斗,这是对君子与君子之间交往而言的。君子们面对于敌人,必然是伪君子的面目,因为对于敌人要以牙还牙,决不手软。因此,做君子要有“伪”字诀,这是在逆境中生存不可不为的操纵之学。

伪,可以是人品低下的表现。

伪,也可以是一种战术谋略手段。

伪,更可以是办事操纵之学。

我们要辨证地去看待伪和认识君子们。

张居正穿行在高拱、冯保与皇帝太后之间,非常难处,如果走正道,死路一条。

他只能用间谍手段反间谍,用伪善手段撕破伪善,只有先做坏人再做好人。

用人不疑换来忠心

信任人是免费的,回报却看得见。

高拱被除掉以后,朝中重任交给张居正。于是,张居正此时大有一手遮天之势。

张居正生平颇爱权力,而且定要大权力。张居正大权独揽是事实,他却能分权给主持各部的尚书。自己政绩更是突出。

张居正用人不疑。

有一年元宵节时,乾清宫有一个无须男子,神色仓皇,从通道上疾趋而人。侍卫疑是宦官,问他人内何干,那人不答。众人将他拿住,讯问得知是戚继光部下。

此事报往张居正,居正道:“戚总兵手握南北军,忠诚可靠,想来不至有意外事情。”暗示为戚继光开脱。

戚继光这才躲过一难。

没有怀疑就没有信任。只有在彼此怀疑过后双方才能够去信任。怀疑有止境的时候,信任就是无止境的。有止境的信任就是不信任。

君子与君子之间只有信任。因为君子之间交往大多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就是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那么君子与君子之间形同一个人,没有区别。

伪君子与伪君子同样互相信任,在伪字诀中暗藏一个疑字,疑字后面又有一个“不疑。”当事情可疑而无确证时宁肯不疑,这样对方就好下台。

信任他人就是信任自己的识人能力

越相信,越成真。

张居正因为自己看清形势,找到有效的对策,在党争之中不伤元气,而稳坐朝中第一把交椅。张居正是个爱权力的人,但更会使用权力,很重要一点是用人不疑,对自己的眼光很有自信,对手下做事亦很有信心。张居正从不怀疑自己重用的人,让他们放手去干。

这样既能笼络人心,又能突出政绩。

张居正对戚继光就非常信任。尽管戚继光掌握兵权,然而张居正对别人诬陷戚继光不以为然。

因为他知戚继光怀疑不得,一怀疑就要将相不和,于国不利。

因此张居正以君子相待戚继光,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尽管君子讲究淡交,而这种淡交是建立在君子与君子间深刻信任的基础之上。张居正将君子之交用到官场之上,同样有效。

正所谓信任他人就是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亦就是考验自己用人的眼光。假使自己的眼光差了,那么用人的时候,就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那是危险的。在自己用人之时,而又处处怀疑,那么他最大的怀疑者就是自己。老是怀疑自己的人,更会怀疑别人,又有何操纵可谈?

只有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才可能去信任他人。信则诚也,诚则达也,达则益也。只有相任人才能操纵人。

被人利用可以反手利用

不是谁都有利用价值,不是谁都能借被人利用崛起。

张居正感到,既使与高拱合作亦不会有自己生存之地,因为高拱专权之心甚明,可谓路人皆知。

自己与高拱办事可以算是羊入虎口,这种葬送自己前程的事,咱不干,君子要有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大君子吃小君子,即是大鱼吃小鱼。当水里只有一种鱼,便是好鱼。当世上只有一种人,便是君子。

在与高拱势力相斗这样的逆境中,只可做个伪君子,做一个争权力的隐士。所以张居正表面上与高拱继续交往,然亦不与冯保断交。这便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生存策略。果然,在穆宗死后,冯保借势而起,权势甚大,大有一手遮天之势。在这种情形下,高拱必然不会忍让,因为不能让自己手里煮熟的鸭子飞了。高拱知道张居正在党争之间两面做好人,欲拉拢张居正除掉冯保。可是,张居正清楚,自己被利用后,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或许会落到冯保一样的下场。

张居正依然实施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把高拱的行为告之冯保,冯保闻之大惊,知道对手要下手,自己惟有先下手为强。于是找自己的后台,借太后之手,抢先除去高拱。此计果然有效一高拱被迫下台。朝中大权全部交给张居正。

高拱利用张居正而不得,张居正反而借被利用之机,反手利用高拱。

同样,冯保亦利用张居正联合抗高拱。张居正正好借冯保来隐瞒自己的实力。

在双方利用自己的时候,自己反而利用这样被利用的优势,来打击对手,让人出其不易。

被利用就是利用别人的最佳时机。

把自己委屈起来,可趁机打击对手

委屈的人事事有理。

张居正严格管理朝中事务,有人弹劾他,说他擅作威福,利用爪牙,排斥异己。张居正自从入阁秉政以来,从未遇到过这种奏章,见了此疏,勃然大怒,当即上疏乞归。

神宗急忙召问。

张居正跪奏道:“有人陷我擅威,臣平日所为,不敢威福自擅。但是要说取悦下僚,臣非不能,怎奈流弊一开,必致误国。若要竭忠事上,不能不严束百官,百官喜宽恶严,自然疑我专擅。臣势处两难,不如恩赐归休,才可免患。”

说至此,随即俯伏,泣不肯起。

神宗亲降御座,用手扶张居正道:“先生起来!朕当逮问上疏者,免得他人效尤。”

因为张居正政务办得极佳,很得神宗与两宫皇后的赏识,张居正一时可谓朝廷的顶梁柱。皇后与神宗因此都尊称张居正为先生。

正因为张居正办事严谨,才深得皇上皇后的信任。所以一直位高权重,其中才干可见一斑。

委屈是以柔克刚的功夫。用委屈来软化自己的上级,而排除异己。

委屈是操纵学中的阴柔之术。它能捆住敌人手脚,堵住敌人的嘴,让憨人苦不堪言,形同哑巴吃黄连。不怕自己有委屈,就怕自己不会利用委屈。

动作越快越有理

成事时间短,等于事后空间大。

张居正因政绩不凡,而一直位高权重,他这一切都是凭本事得来的,本无可厚非,而正因为政绩突出所以受到一些人的嫉妒,有人欲将张居正赶下台。以作威作福之名,陷害张居正。

张居正很快认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因为有前车之鉴,高拱就是很好的例子。张居正自然不肯落得高拱的下场。于是找到了解决事情的办法。便是象冯保一样,先下手为强。因为张居正曾经看到冯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高拱除掉。

张居正很快地面见皇帝,来个釜底抽薪。张居正义正辞严,向皇帝说出事情的真相,凭着自己有政绩的资本,大胆陈理。并以归隐为饵,欲引皇帝上钩。皇帝果然中计。皇帝力保张居正亦是无可奈何。因为张居正是朝廷中的顶梁柱。有了张居正这样的人,可以让皇帝省心。皇帝不可能除掉象张居正这样有力的臂膀。

于是,张居正转危为安,惩治了那些敢于在背后诬告他的人。从而更稳固了自己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张居正在别人打击他的时候,吃掉了这些类似虾米的小人物。可要吃那些小虾米也不容易。因为虾米已经是大鱼的午餐。大鱼就是皇帝而张居正是小鱼。因此,张居正欲吃掉虾米,就得钓大鱼,在钓大鱼的时机中吃掉虾米。

这就是一条小鱼在权力中间的操纵之道。智者也不是什么都厉害,他也要死,他也要被迫害,但他能像小鱼一样在人生大河中穿行、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