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讲话,随时进入角色(1 / 1)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有趣的问卷调查,问题是:“你最恐惧的是什么?”调查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死亡”这件如此让人恐惧的事情竟排在了第二,而“当众说话”却高居榜首。相对于做其他的事情,有41%的人觉得当众说话是最恐惧的事情,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同样的调查在大学里也作过,结果有80%~90%的大学生对当众说话很是恐惧。由此可见,在公众场合说话,感到恐惧和胆怯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高海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在部队服役两年后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回到原部队时,他已经是中尉副连的待遇,前途一片光明。

高海回家探亲时,适逢村里的小学新校舍建成,落成典礼上,几乎全村人都跑来参与庆贺。老村长看到人群里的高海,就大声宣布:“现在,让这个小学里的老学生、我们的‘大军官’上来说几句!”乡亲们一片叫好,掌声十分热烈。高海却是脑袋“轰”的一声,然后就一片空白。他从小性格腼腆,很少敢站在人前讲话,这几年虽说在部队和军校得到了一些锻炼,但这一直是他的弱项,也是他最为难的地方。现在逼到这里了,没办法,他只好咬咬牙走向台去。

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听到耳边一阵阵的声浪,高海更是紧张得手心出汗。他咳嗽了两声,终于说出:“今天这事儿是在村委会和众位乡亲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这是一件大好事……”然后就卡壳了。乡亲们一阵善意的哄笑,高海脑子嗡嗡响,不知道下一句该说些什么,只好鞠了一躬,说声“谢谢大家”,就匆匆忙忙地逃下场去。

这件事对高海触动很大,自己的目标是做职业军人,就现在这种状态,在以后的训练、动员、总结、汇报等大大小小的事务中,自己如何能得到下级的认可和上级的赏识呢?他决定改变自己,把当众演说的能力也当作一项军事任务来抓,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内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有的人只会做不会说,一站起来发言就结结巴巴、脸红心跳;有的人在私下里和人交流并无障碍,可一到大庭广众之下就犯卡,越着急越讲不顺溜。这对他们的生活和事业都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当众说话没有那么难,许多人将此视为畏途,往往是由于没有理解演说的实际意义,给自己订了一个过高的标准。如果不是职业的演说家,你完全不必强求自己在台上表现得慷慨激昂、遣词造句无懈可击,你只是需要作一番明确的、连贯的讲话,表达出你想表达的内容就是成功。

在一家企业的总工程师竞聘会上,一位老工程师先走上台来发表自己的演讲。他在介绍自己时,不仅详细介绍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获得奖励的情况,还把重点放在当年建厂创业的艰苦上。老工程师的确为企业奉献了青春、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让下面的听众听得昏昏欲睡。在说到措施时,他又一条条事无巨细,听起来好像什么都说了,但又听不出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老工程师下去后,另一位中年工程师上台。他围绕“如何提高工艺水平增加效益”这一中心问题讲,讲得有情有理、头头是道,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使自己竞聘成功。

当众演说不是一门曲高和寡的精致的艺术,不是必须谨遵修辞法则与优雅的演说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式的交谈。在演说中,我们需要树立的最佳形象不是指外在的,而是指内在的,也就是通过自我暗示,把一个自卑的“我”塑造成最佳自我形象的过程。聪明的演说者会抓住自己欲扮演“角色”的最佳自我形象,并且能完全进入“角色”中,以与“角色”最相称的语言和情绪出现在“舞台”上。因为他们自身的气质中早已具有那个“角色”所应有的魅力。

很多演说虽然是在你熟悉的范围内进行,但熟悉的人你未必都了解,还须专门下功夫搞点调查研究。比如,听众们对你的演说内容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点?听众中不同意见的焦点在哪里?最涉及听众切身利益、最能打动听众的问题是什么?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只有了解并针对不同听众的不同口味,才能在设计演说稿时做到有的放矢。此外,如有必要,还应进一步了解一下对手方面,自己与之相比较,优劣长短各在何处,知己知彼,以便在演说中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