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身敬肃”,展现你的最佳风采(1 / 1)

一个人留给他人的印象如何,是一种综合性的考量。尽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但他是不是讲礼节、懂分寸,则是其整体形象中最直观的一点,也将直接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

古代的贤人修身求成,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们不但注重志向、道德、意志等带些理想主义的词汇,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的小节上,对自己也绝不放松。

清末有位当朝权贵,膝下无子,只有一个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他要为女儿选一个合意的女婿,精挑细选之下,有三个年轻人入了他的法眼。这三个年轻人有两人是官宦子弟,一个是刚刚得中进士的书生。

权贵大人在府中摆下酒席,邀请三位年轻人赴宴。到了约定的时间,权贵大人故意不露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那两位官宦子弟刚开始还一本正经地端坐,时间不久就开始焦躁不安,一会儿整衣掸尘,一会儿到门前张望。只有那个书生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姿态,负手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权贵大人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书生一人答得出来。于是他认为书生有大家风范,是可造之才,选他做了乘龙快婿。后来,书生果然没辜负他的期望,为官做事,都有非凡的才干。

这就是古人的印象法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矩,否则你就通不过暗中的考验。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修法十二课”中,第一条就是“持身敬肃”,要求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

“持身敬肃”的最高境界,是让人一见之下衷心钦服。我们要向前辈圣贤看齐,可以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修炼。

人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一个人在当众讲话时既没站相又没坐相,那丢人就丢到了大庭广众的面前。而对讲话者本人来说,没有正确的姿态,往往会令其感到手脚无处摆放,一边讲话一边为自己的姿态分心,发挥的效果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高尔基在赞扬列宁的演讲时说:“他的演讲和谐、完整、明快、强劲,他站在讲台上的整个形象——简直就是一件古典艺术品,什么都有,然而没有丝毫多余、没有任何装饰。”那么怎样的站姿才算是最恰当的姿势呢?

1.自然站姿

两脚自然分开,平行相距与肩同宽,约20厘米为宜。这是比较正规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站姿。

2.稍息站姿

在说话时一脚自然站立,另外一只脚向前迈出半步,两脚跟相距12厘米左右,两脚之间形成75°夹角,这样的说话姿势就是稍息站姿。说话时若是一直采用这种姿势,则会显出比较单调的形象,而且由于其重心总是在后脚跟上,在说话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变换姿势,令身体在短时间内里松弛,得到休息,因此通常不长时间单独使用这种姿势。

3.前进站姿

前进式是公开说话时用得最多、使用最灵活的一种站姿。它的主要姿势是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脚脚尖指向正前方或稍向外侧斜,两脚延长线的夹角约呈45°,脚跟距离为15厘米左右。

这种姿势没有固定重心,所以说话者可以随着上身前倾与后移的变化而将重心分别定在前脚跟与后脚上,不会因身体长时间无变化而不美观。前进式能使手势动作灵活多变,由于上身可前可后、可左可右,还可转动,因此能保证手做出不同的姿势,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站立的姿势适当,会使人觉得全身轻松、呼吸自然、发音畅快,特别有助于提高音量,同时,也只有站姿合适,才能使身姿、手势自由地活动,把自己优雅的形象充分地显露出来。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是采取坐姿讲话、交谈的。坐姿的基本要求是要文雅、大方。落座时要轻盈、和缓,切忌急急忙忙,人未站稳就重重地将屁股落在椅子上;落座后要保持上身正直、头平稳,千万不要有歪斜肩膀、半躺半坐或两手交叉在胸前等不良姿势;两腿要微曲并拢,两脚并起或稍前后分开,不要跷二郎腿、勾着脚。这种坐姿显得轻松而不过于放纵,可以营造和谐融洽的友好气氛,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一般适用于交谈、接待、座谈会、联谊会等场合。

总而言之,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一举一动都有通行规则,也有一些禁忌。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场合要求和活动规格,自由选择最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姿态进行交际,体现出自身的最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