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之盟(1 / 1)

公元1118年,宋徽宗派人走海路,绕开北方辽国统治区域,辗转到达金国,同金国商议一起灭辽的计划。同时约定事成后将辽国土地一分为二,大宋的如意算盘,自然是想要拿回幽云十六州。作为火中取栗、落井下石的代价,大宋承诺将原来给辽的“岁币”(合计每年三十万匹布、二十万两银),“过户”移交给金国。这个事件,史称“海上之盟”。

也就是说,大宋这间老字号店铺虽然生意很红火,不过常年被几个黑帮小混混勒索保护费。如今黑社会里面出现了更大的一个新黑帮,新的黑帮向老的黑帮叫板,马上就要发生黑吃黑的火并。大宋老字号忙不迭地投靠新黑帮,商量联手灭掉老黑帮,而且承诺以后保护费交给新的黑帮。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除了岁币这件事情比较让人添堵之外,宋徽宗这次“海上之盟”的决策在战略层面,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首先,金灭辽只是时间问题,而大宋不管插不插手,之后都要直面金国的军事压力。也就是说,大宋可以假装不知道,但新黑帮一旦取代了老黑帮的位置,那么就一定会来找大宋谈保护费的事情;其次,收复幽云十六州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从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来的既定国策。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幽云十六州的问题是关系到大宋社稷安危的问题,幽云十六州不在自己手上,就如同河流上游的大坝在别人手中一样,放不放水或者什么时候放水,都是别人说了算。退一步讲,即便是当时大宋的决策是“联辽抗金”,而不是“联金灭辽”,那么不管胜败,对宋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如果“联辽抗金”得胜,因金和宋之间隔着辽,那么宋也无法占据金国更多的领土;而一旦失败,那么宋除了应该上交岁币给辽、西夏之外,同时可能会再多交一份岁币给金。所以,问题不在这个盟约本身。实质的问题,是出在了后边对“海上之盟”的落实上。

公元1120年,按照海上之盟的约定,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挥师南下,发动灭辽之战。大宋则派出了媪相童贯率领的20万大军北上伐辽,配合金军两面夹攻。出人意料的是,辽军虽然在金军面前兵败如山倒,在宋军面前却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神勇。童贯带领的宋军,军心涣散,没有战斗力。围攻燕京(幽州)多日却迟迟无法得手,反而被辽军修理得狼奔豕突。到最后,还是依靠金军的力量攻下了燕京。

经过这一仗,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渐渐明白了两件事情。第一,有一个猪队友,其实还不如没有;第二,金军打辽军,就像是大人打小孩。而宋军打辽军,居然像小孩打大人。那么再往深处想,金军打宋军呢?大人摔婴儿?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因为货比货得扔。

一场战争,宋军没有捞到任何便宜,反而将自己的真实实力,活生生暴露在了金军眼皮底下。

公元1125年,辽帝国被灭,全境被金军占领。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仓皇出逃,之后被金兵俘虏。已经杀红眼睛的金军将士,迅速将血迹未干的刀锋对准了大宋。

然而,即便是蛮族开战,也是需要借口的。

金国的政客们,突然想到了两年前的“张觉事件”。

张觉,辽国汉人将领。辽金之战前,镇守平州(今河北卢龙)。随着辽金战争的形势发展,张觉审时度势,叛辽投金,被金国加封为平州知州;不过,随后不久张觉就改变了想法,作为一个汉人,既然选择了当叛徒,那就索性一叛到底,索性让自己的叛徒事业升华到民族大义的高度。所以,在叛辽投金之后,张觉很快又叛金投宋。

对于这样一种军事对峙中的突发事件,大宋的政治选择显得过分犹豫和迟疑。事实上,张觉事件不仅具有军事因素,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外交因素混杂其中。大宋先是大张旗鼓地欢迎张觉投诚祖国,然而就在同一年,首鼠两端的大宋政府,却又在金军强大军事压力之下屈服,斩了张觉纳投名状。将张觉的项上人头,作为宋金继续保持和平关系的伴手礼。

“张觉事件”影响的恶劣之处在于,宋金曾有约定,不可收纳降将,宋朝违反约定在先。而中国北方不管是辽国还是后来的金国,他们的土地上都生活着大量的汉人百姓。这些汉人百姓虽然被异族统治,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都认同大宋的汉人正统。比如十几年后的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国,但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南方的宋朝效力,致力于推翻金国在北方的异族统治。所以,面对张觉这件事情的处理,大宋朝廷要么不接受投诚,要么就干脆厚待投诚的汉人同胞,以收买当地百姓的人心。然而最终,大宋朝廷却接受投诚,又怯懦地将张觉斩首。

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金国硬生生地让大宋朝廷吞了一只死苍蝇。事情到这一步,大宋朝廷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然而,在当时辽军一败涂地的节骨眼上,携灭辽之势的金国虎狼之师,又把张觉事件旧话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