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父债子还(1 / 1)

兄终弟及

与唐玄宗相比,宋徽宗是更加“高产”的皇帝,他生育的子女多达80个,其中有38个儿子和42个女儿。两个人的另外一个相似之处是,都曾经做过太上皇。然而,同唐玄宗最终在长安郁郁而终不同,宋徽宗的下场则更加凄凉。宋徽宗有如此之多的孩子,但他最终选定的接班人是最坑爹的儿子宋钦宗。两个人懦弱的基因一脉相承,最终酿成了“靖康之变”。我们先从宋徽宗开始讲起。

宋徽宗赵佶(jí)皇帝生涯的开始,充满着极大的偶然性。

宋徽宗的父亲宋神宗赵顼(xū),是特别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他在任期间推行的“王安石变法”,更是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不过天不假年,宋神宗只活了37岁,就遗憾地告别了人世,以及他心中的帝国宏伟蓝图。宋神宗生前,他的皇后向氏没有生育,因此神宗没有嫡出的儿子,他的14个儿子都是嫔妃所生的庶子。在众多庶子之中,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当时在世最年长的儿子—宋哲宗赵煦。

宋哲宗是个更加悲催的皇帝。他登基时只有8岁,长期被自己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干政。高太后是北宋历史上一个很关键的人物,由于宋神宗英年早逝,导致王安石的新政戛然而止。高太后之后任用司马光[1],对新政的主导人实施了反攻倒算。自高太后开始,北宋的党争愈演愈烈,大宋帝国开始进入衰败期。宋哲宗本人是一位颇有头脑的皇帝,但是也长期遭受高太后压制,后来完全沦为傀儡,就像一个空壳子的橡皮图章。被架空的皇帝好不容易熬到成年,结果23岁就病死了。去世的时候,宋哲宗甚至都还没有自己的儿子。没办法,皇帝继承人就只能从宋哲宗的兄弟里面来选。

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非主流的皇位继承方式。一般情况下,兄终弟及考虑更多的因素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就是说,这种方式能够保证皇帝大位不会任性地交给一个幼童,进而出现皇权旁落给外戚、宦官,甚至最终崩盘的极端局面。然而,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同辈继承违反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容易给平辈身份相同的众多皇族兄弟,造成继承人合法性的困扰,从而酿成更加血腥的皇室内斗。

前朝的兄终弟及,有顺风顺水的,比如三国的孙策和孙权就是平稳交接,保证了东吴孙氏政权的稳定,此后三分天下有其一;当然也有鸡飞狗跳的,比如本朝的赵匡胤和赵光义,把一个极其严肃的皇帝工作交接,生生给弄成了娱乐圈的悬疑大片—烛影斧声。这件事,成了北宋民间街头巷尾的谈资,后世历代的好事者竞相八卦,乐此不疲。

不过,宋哲宗的弟弟们,却并不存在这样的困扰。

作为刚刚驾崩的宋哲宗的同父异母弟弟,端王赵佶只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然而,赵佶之前的十个哥哥,有九个已经不在人世。唯一一个在世,还能和赵佶形成竞争关系的候选人,是申王赵佖(bì)。然而申王赵佖,却患有非常严重的眼疾,看不见东西。

就这样,连续两代皇帝早亡,唯一的哥哥又是个盲人,赵佶意外而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这一年,是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时年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