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考虑的早,知道的早就是胜利(1 / 1)

杰克·韦尔奇属于好斗类型的人,他自信,勇于变革,要通用始终保持老大的地位。如今的生意场,竞争越来越剧烈,日趋国际化和全球化。许多美国的大企业还在自我尊大,守着美国这块他们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忘记了其他竞争者和国外市场的存在。到了70年代,这些旧的观念在竞争中就不堪一击了。

但是杰克·韦尔奇的伟大成就在于他比别人先认识到了这些变化,他是通用的先知,也是美国企业的先知。他顽强的天性告诉他,要想在变化如此迅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通用电气公司像其他美国大公司一样,需要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策略。但是通用电气公司及其他地方的许多企业家根本不听这类警告。这些企业家们争辩说,他们的企业并没有弊病。有时候他们的这些说法是对的,这样评说通用电气公司也是对的。但是,由于韦尔奇比其他人理解得更透彻,他们的说法就显得不得要领。在为数不多的国内重要竞争者形成的环境中,通用电气公司在70年代干得出色是可能的。然而,当这种环境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外国竞争者时,出现的问题将像笼罩的乌云一样。可是,通用电气公司的大多数人都真心地相信,80年代不过是60年代和70年代的重复而已。只要稍加努力,在经济方面交上点好运,通用电气公司就会像多年以来那样,取得胜利。到那时,公司会将其不甚成功的企业带动起来,一切都会顺利的。时代变了,但是他们的想法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在80年代初,初上任的杰克·韦尔奇意识到美国大公司再也不能依赖身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生存了。因此,他一上来就呼吁其同仁要把通用电器公司的未来“放在全球性竞争环境之中来考虑”。

80年代的市场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最重要地位的市场曾经是由美国占主导地位的——钢铁、纺织、造船、电视、计算器、汽车等,但是一些国家开始夺走客户,以高质量的廉价商品吸引顾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由于这些变化的进程是缓慢的,所以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美国这根工业烟囱开始崩溃,最可怕的一个征兆是钢铁工业的悲惨处境:1982年亏损达32亿美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本人夺走了美国市场的20%。美国汽车工业也像钢铁工业一样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从标志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国民生产总值情况来看,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55年的36.3%降到1980年的26.7%,原联邦德国从3.9%上升到5.8%,日本更是从2.2%上升到8.6%。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更能反映出美国的经济优势地位的逐渐削弱。它与日本的差距已由1955年的9:1降为1983年的1.5:1,与原联邦德国的差距同期由2.8:1降为1.2:1。之后,这一差距继续缩小,继瑞士于1975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之后,1986年已有六个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超过了美国。

在工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中,美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日益削弱。从1960年到1984年,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92.7%,而原联邦德国的增长几乎是三倍,日本更是接近八倍。

再有,美国虽然在相当一部分尖端技术领域内尚保持着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在逐渐削弱:有的已经被日本和西欧所取代,如半导体、光电子技术、工厂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有的受到了日本和西欧的严重挑战,如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研制等。而且,这种威胁越来越严重。

实际上,70年代中期之后的许多调查都表明:日本在生产技术、产品技术方面占有优势,而在基础研究和项目开发方面却远逊于美国。这一事实的经济学意义是:日本在产业规模很大的商业产品方面占优势,而在研究部门占优势的美国,在经济效益方面却时乖命蹇,不尽如意。说得更具体一点,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在人造卫星、海洋开发、飞机、原子能、武器、计算机软件、新能源、新媒介、非铁金属、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但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除计算机和航天工业之外,在大批量生产和拥有广大市场方面,其余未必尽如人意。与日本在汽车、钢铁、家用电器、精密机械、办公设备、船舶、机床等领域拥有巨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形成强烈的对照。

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美国对外竞争优势的削弱,美国独霸世界的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更让美国企业担心的是它们不仅失去了相当份额的海外市场,它们国内的市场也正在遭受侵略。

到70年代,日本、西欧的相关产品在不知不觉中侵入美国市场。它们先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继而以一系列品质较佳但价格相同的产品扩大市场,最后则将要以高价值、多样化、甚至突破创新的产品横扫美国市场。

但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大公司的一大部分管理者认为,这类来自海外的竞争和冲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寄希望于美国经济摆脱“滞胀”后,其公司也会出现成长的好势头。

虽然也有许多企业家认识到世界市场竞争情况的巨变即将来临,而且他们也着手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他们的改革只是局部性质的,并不是在这种意义上进行的,即如何彻底改变自身,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像日本公司那样),以回击外来竞争者。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它们的领导人并没有反省自身所处的境遇,不相信外国竞争者的冲击力会非常大,以致于不可能采取根本性的应变策略。

这种由自大和目光短浅带来的代价是巨大的。类似收音机的故事在80年代的美国企业界一再重演。从电视、钢铁、汽车、工具机到消费性电子产品,美国企业一次又一次地将市场霸主地位拱手让给了日本公司和西欧公司。

以汽车业为例,从70年代开始,日本制造的汽车就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到80年代初,日本已占有美国汽车市场的23%。从日本进口的汽车统治着美国市场的下端,而西欧的汽车统治着市场的上端,不过,日本人正在迅速地向上移动。美国进口的汽车中只有17%是来自西欧,但从价值上看,它们占去了1/3。在这一工业中,过去美国的产量一直令别国自愧不如,如今美国人却屈居第三,而且要费很大的劲才能保住这种地位。

再以消费性电子工业中的电视来说,技术领先的荷兰RCA公司和菲利浦公司实行无限制的许可政策,加速了美国在这方面的退却。到80年代后期,美国电视工业企业已经减少到仅剩下一家,那就是齐尼思,其市场占有率为15%。至于在摄制、播放和录相用的各种新产品方面,美国公司也无立足之地。就这样,消费性电子工业被日本人和西欧人所控制,美国公司只得退到工业电子产品领域。

再看机械制造业,美国的机床工业也在瓦解。1964年,美国是一个净出口国。1986年,它的机床只有50%是进口货,主要是自1977年以来进口机械越来越多。现在美国的机床产量仅是当初最高产量的一半。与汽车工业的情形一样,日本人从下端向上施加压力,而德国人则从上端向下施加压力。

美国企业在这些工业领域中竞争的失利,意味着他们的经营状况苦不堪言。甚至一些世界级的大公司也在劫难逃,出现巨额亏损,如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等等,连年亏损累累,产业霸权倾覆,昔日威风尽失。

相比美国其他诸多大企业,通用电气公司非常幸运的是,它的总裁韦尔奇早在80年代初就注意到,激烈的国际竞争时代即将到来。他是美国主要的公司领导者中最早感觉到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公司经营的巨大影响并对之作出实质性反映的企业家。很少有巨型公司的领导人能像他那样对环境的变化理解得那么深刻,像他那样早在80年代初就立即把这种理想转化为彻底的实际行动者,更是寥寥无几。

杰克·韦尔奇的独到之处就是他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通用的未来,把通用电气公司的未来发展置于可以看到迹象的全球性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正在进行的“新产业革命”之中,彻底地重新思考公司的位置。在竞争国际化的今天,青年管理者必须要意识,一个企业的竞争行为必须超出一国一界一家的范围,只有在世界这个大的背景下考虑企业的将来,你的企业才会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