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思考 欧西德为什么会无言以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很擅长辩论,他曾与欧西德展开过一场精彩的辩论。
欧西德:“我所做的事情,没有不正的。”
苏格拉底:“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你觉得,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窃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克敌而辱敌,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刚刚说,侮辱他人和偷窃都是‘不正’,现在为什么又说,侮辱他人和偷窃是‘正’呢?”
欧西德:“对朋友和对敌人,当然是不一样的。”
苏格拉底:“将军为了鼓舞士兵,欺骗他们说‘援兵就要到了’,结果士兵们打了胜仗。将军的欺骗行为,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刚刚说,‘不正’只可对敌人,不可对朋友。现在,为什么又认同可以把‘不正’对朋友了呢?”
欧西德:“……”
面对这样的质问,欧西德无言以对。
为什么欧西德会无言以对呢?因为在和苏格拉底的辩论中,他回答问题太过绝对,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被苏格拉底抓住了把柄,不断地反击,致使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在这场辩论中,欧西德犯了逻辑学上的绝对化谬误。
绝对化谬误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的时间、空间之内为正确或错误的事,推广于任何条件、任何时间与空间;或者说,对同类的所有事物一概而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属于绝对化谬误。
如果有人不分情况、地点和说话对象,一味地认为某些逻辑必然是对或错,你就可以指出,他犯了绝对化谬误。毕竟,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或多面性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曾经带着两个学生去拜访朋友。朋友家养了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朋友让仆人把那只不会叫的鹅杀了,用来款待王阳明。借此,王阳明教育学生说:“你们看,不会叫的鹅被杀了,会叫的鹅还活着,所以——有才的,才能长寿。”
吃过饭后,王阳明带学生去后山游览,看到两株大树,一株长得笔直,一株长得弯曲,而有两个人正在砍伐那株笔直的树。借此,王阳明又教育学生说:“你们看,笔直的能成材,就会被砍掉;弯曲的不能成材,就会被留着,所以——无才的,才能长寿。”
两个学生听得糊涂了,其中一个忍不住问王阳明:“老师,您刚刚说,有才的才能长寿;现在为什么又说,无才的才能长寿呢?”
王阳明解释道:“‘有才的才能长寿’与‘无才的才能长寿’都没有错,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而言的,两者并不相斥,也没有犯逻辑错误,它们相对于各自所处的时间、地点、条件而言,都是正确的。”
绝对化,意味着走极端,意味着不科学,意味着不合逻辑。
水在100℃时沸腾,这句话是真的,但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真的,它只是在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是真的。如果这个条件变了,在青藏高原上,水就不是在100℃沸腾了。所以,即便是真理,也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世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或多面性的,我们要有辩证思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对同类的所有事物一概而论。绝对化意味着走极端,意味着不科学、不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