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1 / 1)

趣味思考 美国孩子怎么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被誉为道德教育的典范:孔融在分梨的时候,把最小的留给了自己,其他的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表现出了谦让的礼仪。可是,当美国孩子听到这个故事时,却有着另外的看法。

老师:“你们怎么看待孔融让梨?”

学生:“孔融说自己年龄小,就挑了最小的梨,可是给其他兄弟分梨时,却又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示谦让。”

学生:“他只管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挑一个最小的就好,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待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这对别人不公平。不仅如此,我还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孔融只有四岁,没有是非观念和行为能力,父亲却让他去分梨,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父亲没有指出问题,反倒表扬了他。”

老师:“……”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故事,鼓励主观武断,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别人的赞赏,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解读,背后隐藏的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无论美国学生所言是否正确,但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他们在一步步地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他们在判断所读的故事时,不是以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近为标准,而是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合理,不会轻易被欺骗或操控。

批判性思维的益处无须赘述,可是有一个疑问:既然批判性思维这么好,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见到它呢?因为掌握和使用批判性思维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其间存在诸多的干扰因素,它们就像是思维的“减速带”。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是“减速带”,而不是“石头”或“大山”呢?

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在《学会提问》中,详尽地解释过这个问题:

〇只要你放慢速度,就可以克服它们。

〇无论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就在那里。

〇就算你注意到了它们,它们还是会干扰你前行的速度。

那么,干扰批判性思维的“减速带”都有哪些呢?

思考过快

快思考,是指根据现有的一点信息,不进行任何深刻、全面的思考,就仓促地作出决断。在思考重要的问题时,如果不进行慢速的、有条理的思考,犯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曼尼认为:大脑有快慢两条做决定的途径,常用的、无意识的“途径1”是依靠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属于快思考、直觉思考;有意识的“途径2”是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做出决定,属于慢思考、理性思考。

刻板印象

我们在接触任何主题之前,都会带有一定的信念或思考习惯。当我们形成刻板印象时,就会用印刻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和评价某个人。

刻板印象之所以被频繁使用,是因为一旦事情确实如此,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与此同时,刻板印象也就取代了“慢思考”,当我们根据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与此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来对其进行判断时,一旦有任何问题或争端,一旦牵涉这些人,就会立刻产生成见,刻板印象抢在理性分析之前占据先机,从而作出错误的认知判断。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

俄国著名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并和她结为连理。娜坦丽长得很漂亮,但与普希金的志趣不同。每次普希金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我不要听,不要听!”她总是让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豪华的宴会,普希金为此丢下了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致使文坛上少了一颗璀璨的巨星。

晕轮效应是一种主观的心理臆测,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认知障碍,它很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是盲人摸象,容易把本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信念固着

信念固着,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就很难打破这一看法,即使是有相反的证据和信息出现时,也不愿意更改,只偏爱自己当前的观点和结论。

对个人信念坚持不改或绝不言弃的倾向是批判性思考的一大阻碍,它让人从一开始就心存偏见,这种对个人信念的过分忠诚,也是导致“确认性偏见”的重要根源,即倾向于只把那些能够确认自己既有信念的证据当成可靠证据。

导致信念固着的原因,与对自身能力过分自信有关,比如总以为自己有思想、能力强、没偏见,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而其他人都偏执得不可一世。要抵制信念固着的倾向,只需要记住:所有的判断都是临时性的,或者与情境有关,不能因坚守某件事而故步自封,不再去寻找更好的答案。

获得性启发

获得性启发,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是指利用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去推论现实事件的可能性。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事件易于进入头脑,就认为它是可能的。

——登山和汽车,哪一个比较危险?

——车祸和胃癌,哪一个是比较常见的死因?

关于上述的两个问题,大部分人的想法是:登山危险;死于车祸的概率高于胃癌。原因就是,我们经常会在网络上看到“某某登山者被困”“某某登山者失踪”等消息,并在传媒中频繁看到有关车祸的新闻。

其实,这就是获得性启发。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这与“快思考”有关系,根据手边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形成结论,比起获得和处理额外的信息要节省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根据外国专家的调查,骑自行车的危险性比登山要大,而胃癌比车祸造成的死亡更多。

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即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我们在论证或评价其他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忘记自己所面对的对象,沉浸在自己的知识世界里。这种思维的运作是无意识的,其最终目标是自我满足和自我验证,只维护自身和同自身利益一致者的利益。

自我中心思维阻碍了我们对自身思维和行为的认识,而批判性思维可以向我们澄清这个思维过程,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总是持有绝对态度一样,我们也该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总是完整的,有时甚至是自私的。

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不只是对他人的言论进行思考与判断,最重要的是批判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想法:

〇我这样想够不够公正?

〇我这样想符不符合逻辑?

〇我有没有先入为主的倾向?

只有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批判和提升,我们才能够提升思维的品质,理性自我,洞悉他人,看懂世界。

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一个更好的观点,我们应为此感到自豪,我们抵制住了**,没有死心塌地去维护自己长期以来的信念。这样一种思想转变,应当被视为一种罕见力量的反映。

——弗朗西斯·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