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的非国家化(1 / 1)

2008年,一篇署名为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随后比特币成为了热门的网络词汇,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学家们对货币非国家化的讨论。其实这一话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奥地利经济学派大师哈耶克人生的最后一本著作就是本节的题目——《货币的非国家化》,很多人认为哈老成功预见到了数字货币的出现。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经济学原理》的发表,奥地利学派起源于维也纳。与强调实证研究的主流经济学不同,该学派更注重逻辑的推理,因此被德国经济学家戏称为“奥地利学派”。由于奥地利学派学者大多来自原奥匈帝国和德国,都经历了1918年后的货币疯狂贬值时期,这段经历使得他们几乎本能地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以及货币超发。

奥地利学派将生产分成一个一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资本的投入,最后的阶段才是消费品的生产。比如,老王种粮食(消费品)需要买拖拉机、收割机,而生产拖拉机、收割机需要厂房、钢铁、制造设备,生产钢铁需要铁矿石、冶炼设备……仅仅是生产粮食从生产结构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阶段,而这些生产阶段在时间上是有先后顺序的。要先种粮食,先要生产出拖拉机、收割机,而要生产拖拉机、收割机就要先生产钢铁,而要生产出钢铁就要先要有铁矿石……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最终产品粮食是消费品,而拖拉机、收割机、厂房、机械设备、钢铁都是资本品。

奥地利学派认为新增加的货币对不同商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货币通过影响相对价格(指的是生产资料价格与消费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生产的时间结构,使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上重新分配,最终影响经济的各个方面。当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时候,人们会先购买资本品(投资),这导致资本品相对消费品价格上升,资源会向资本品集中,生产消费品的资源就会减少,消费供给就会减少。此时利率上升,大部分的资本品还在生产,并没有成为支持消费品生产的能力(拖拉机只安装了两个轮子,就没钱安装另外两个轮子,俗称“烂尾”),后续的生产阶段无法进行,企业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大量债务违约。由此,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经济周期的原因。

哈耶克年轻时曾在美国留学,后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并认识了另一位经济学巨匠凯恩斯。两人结识后,起初彼此相互欣赏,但是“蜜月期”很快因为学术观点迥异而结束。凯恩斯主张面对经济危机政府应该积极干预,而接过门格尔衣钵的哈耶克坚信市场能够自发纠正任何错误(学名称为不均衡),政府本身才是问题。两人由最初书信争论,到最后直接在学术期刊上针锋相对。按理来说,两位大师(哈耶克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争论应该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值得后人好好回味。然而,现实中两人的争论更多是一种情绪宣泄,凯恩斯甚至认为哈耶克反对自己是为了成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蹭热度”)。凯恩斯曾严厉批评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一书:“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为混乱不堪的东西,从第45页后,几乎没有一句健全的命题。”

哈耶克不仅在经济学上反对政府干预,在社会学和政治学上也秉持这一理念。哈耶克在其职业生涯后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和《自由秩序原理》都在向人们传达一个理念——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是必须捍卫的。

即使是在货币问题上,哈耶克也依然反对政府垄断发钞权。他认为国家必须垄断发钞权是一个伪概念,这种垄断权是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封建君主将对铸币、采矿、关税的垄断权看做是其权利的象征,而铸币权尤为重要。“因为通过这些铸币,君主的头像会被传播到他的王国最僻远的角落。”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辨认出金银币的成色、含金量(即使现在也需要拿到专门的鉴定机构才能辨认),政府便承担了铸币认证这一职能,最初政府并不铸币,而仅是认证金银币的价值。此后,只有在打上了政府印鉴之后的铸币,才被认为是真正的货币。

然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却是悲剧的开始。封建君主们逐渐发现,这里面有很大的“油水”,完全可以在一个含有1克黄金的铸币上印上含金2克,这相当于对老百姓隐形征了一次税,因此被称为“铸币税”。例如,在罗马帝国尤利乌斯和奥古斯都·凯撒期间,1罗马便士中含有4盎司银。250年后,到3世纪末,同样的银币中,含银量仅为过去的2%,也就是说其价值仅为1/50。“铸币税”简直就是“收割”百姓财产于无形之中的终极武器。哈耶克认为古往今来的任何政府都无法抵住“铸币税”的**,票子越发越毛,通胀是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注定的结果。按照哈老的话说“我们可以有十足的把握说,所有地方的政府都一直在滥用人民对它们的信赖,并欺诈人民。”

既然政府也不靠谱,那么还是把发钞权交给私人吧。问题是私人就靠谱吗?哈耶克认为依靠竞争就能约束。其逻辑推理来自以下三个出发点:一是如果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种货币,人们会选择使用那些币值稳定的货币,良币会驱逐劣币;二是为了吸引人们使用自己的货币,各个发钞银行会竭力保证其币值的稳定;三是各个发钞银行可以通过将货币发行量与一篮子商品挂钩来保证币值稳定。

哈老关于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引发了人们对货币的重新思考。但是哈老关于市场竞争可以稳定币值的设想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首先,在介绍价格黏性这个概念的时候谈过,竞争者也会形成合谋。面对巨大的利益,又如何保证发钞银行不会合谋垄断货币发行呢?如此一来哈老关于充分竞争的前提条件就无法保证了。

其次,在金融危机中,中央银行是最后的贷款者,成为托住经济和市场螺旋式下降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没有中央银行,那么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谁来承担呢?在哈老设想中,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具有发钞的能力,大部分的银行只能通过争夺存款和从发钞银行贷款获得货币。就如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一样,私人发钞银行只能控制“基础货币”,但是如何控制其他非发钞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进而创造信用货币呢?如果货币量还是无法控制,况且发钞行有若干家,将更加难以协调货币政策。

最后,币值稳定的方法是与一篮子商品挂钩,货币发行将对篮子里的商品价格变动做出反应。问题是一篮子商品应该包括哪些?以及如何确定不同商品的权重呢?要知道,每个人,或者不同阶段的同一个人关注的商品是不同的。比如刚刚为人父的奶爸们会关注奶粉和尿布的价格,而一个单身汉显然不会关心这些商品的价格。如果,仅仅因为某几个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投放货币,货币流向却又是不确定的,那就可能流向其他没有涨价的商品,引发这些商品价格上涨。

哈耶克关于货币非国家化的概念仅是一个设想,他自己在书中也承认“这种方案也留下很多有待解决的难题,而我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比特币的出现似乎让人们觉得哈老当初的设想或许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