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比工资更重要的是价格(1 / 1)

如果仅是名义工资的刚性,并不能推翻古典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设。因为,如果仅是名义工资刚性,完全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使实际工资产生变动。就像古典理论一章中的例子,尽管汉堡店的工人仍是10元/小时,但是汉堡却涨到12元/个,工人的实际工资是下降了的。

那么,价格是凯恩斯所说的具有黏性,还是古典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可以灵活变动呢?古典理论之所以认为价格可以灵活变动,是假设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对于任何一个生产者,它只是成千上万个同样产品生产者中的一个,无力改变市场销售价格。同理,任何一个消费者也无力改变购买价格,市场价格是由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

完全竞争市场也是有前提的,第一,所有市场上生产的商品都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比如,同样的铁铲,老李和老王家造出来的都是颜色一样、质量一样、重量一样……毫无差别,因此,在谁家买都是一样。第二,完全竞争使这个行业是微利或者利润为零的,任何单方面的降价行为都会导致企业亏损;任何新的加入者都会导致整个行业亏损。还是回到老王和老李卖铲子的故事,老王和老李生产的铲子价格都是5元,而他们生产成本都是4.9999元,任何降价行为都会导致亏损;而楼上的张三要想加进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一旦插一脚进来,铲子的供应就会增加,价格就要下跌,结果就是大家都亏损倒闭。显然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只要不是有私仇,张三是不会干的。

不用我说,你也看得出来,这样的假设太精妙了。现实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市场。同一样商品不同生产厂商肯定是有差别的。就不说汽车、房子这样的大件商品,就是菜市场里卖的西蓝花也会因为品相不同而价格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西蓝花。除了如石油、黄金之类的少数大宗商品,绝大多数的同一类商品都会因生产厂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产品的差异不仅会带来价格不同,还会带来垄断。大多数的商品市场都是处于垄断竞争的状态——少数几个厂商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是这几家厂商谁也不能独霸整个市场。比如,空调、汽车、手机、电脑等都是垄断竞争。垄断厂商们尽管大部分时候是互相竞争,但也会经常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合谋”。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伍德福德研究发现,在经济繁荣期,垄断厂商们彼此竞争,价格并不会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快速上涨;在经济衰退期,垄断厂商们会私下合谋,避免恶性降价导致利润的减少。

除了垄断因素,新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可以论证价格黏性的存在。从信息不完备的角度入手,所谓货比三家并不是没有成本的。比如,我有段时间想买运动鞋,对于有着一双扁平足的我来说,逛街绝对是个困难的事情。本着能少逛就少逛的精神,我一般只会到最近的那家运动鞋店买,其他稍微远点的店实在有心无力。这就是运动鞋信息搜集的成本,对我来说成本之高(脚疼)以至于会让我放弃货比三家的想法。其实即使最爱逛街的女士,也不会为了一双运动鞋花很多时间跑很多地方去比较。不要说买运动鞋,就是买个房子,也很少真正有人会跑遍全市的每一个楼盘逐一比较。

信息搜集是有成本的,有成本自然就无法得到所有的市场信息,这就是信息不完备。5公里外的运动鞋店打八折,但是你未必能知道。因此,任何一家店的价格调整并不会影响其他商家。从这个角度说,卖方具有一定的价格垄断。

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概念“市场协调失灵”。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先来看个小故事。两个抢劫犯被警察抓获,两个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1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10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8年。显然,如果两人能充分协调,那么两人都抵赖无疑是最优的选择。但是,由于两个人无法协调,彼此都觉得不管对方揭不揭发,我坦白从宽是最佳选择。由此,导致了互相揭发,二者都判刑8年的结果。这个故事就是博弈论中有名的“囚徒困境”。导致“囚徒困境”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完备,因为两个犯人都不知道对方心中的想法,无法协调以取得最优结果。

一个厂商的行动后果不仅取决于自己,还取决于其他厂商的行为。当需求下降的时候,最好的结果无疑是大家一起降价促销。但是,如果我单方面降价,我并不知道这一行为的具体后果是什么。比如那家打8折的运动鞋店,尽管降价了,但是由于消费者的信息搜集成本问题,这一打折信息并不会被所有消费者获知,降价行为或许并不会给它带来销售增长,反而由于降价导致利润下滑,还不如不降。

从生产的角度看,现代生产是建立在广泛的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产业链越来越长,复杂设备的部件生产往往是由几个国家的生产商供应。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产品设计、软件开发、产品管理、市场营销等集中在美国总部;手机芯片、触控面板及存储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大多来自中国台湾、韩国及日本;电池等其他零部件以及组装则是在中国大陆。当某一产品需求下降的时候,它的下游供应商可能与它面临不一样的需求,零配件的价格并不会下降,甚至还会涨价。这样厂商的成本并不会降,如果因为需求减少而降价,很可能导致生产商亏损。同样,很多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为了不失去市场份额,宁可降低利润乃至暂时亏损也不会涨价。

最后,从顾客角度看,一些高端产品如果降价,会被看做是质量有问题或者品牌降级,为了维护企业和产品形象,厂商也不会轻易降价。

基于以上的微观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价格黏性是广泛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