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凯恩斯是对的(1 / 1)

20世纪70~80年代,货币主义在对抗通胀中大获成功,占据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凯恩斯主义似乎被人遗忘。卢卡斯甚至写了一篇题为《凯恩斯主义的死亡:问题和观念》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写道:“当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者时,人们会恼怒。在圈里,人们不再把凯恩斯理论当回事。”另外,美国经济学家艾伦·布林德也附和道:“到了1980年,很难再找到40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者声称自己是凯恩斯主义者了。”

卢卡斯等人为凯恩斯理论贴出的讣告似乎早了点,因为尽管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在逐渐势微,但从没消失过。有人曾打趣地问凯恩斯主义大师保罗·萨缪尔森:“凯恩斯是否死了?”他回答:“是的,凯恩斯是死了,同样的还有爱因斯坦和牛顿。”在当代凯恩斯追随者看来,宏观经济的核心是解释在何种情况下“看不见的手”会失灵,在何种情况下不会。用美国经济学家莱琼的话说就是:“市场体系会自动地协调各项市场行为吗?是一直会,还是从不?还是效果会时好时坏?这些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

凯恩斯理论的追随者们不仅继承了凯恩斯理论的观念,而且与时俱进,吸取其他学派的部分理论,将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个体行为相结合,人们称之为“新凯恩斯学派”。这个学派的领军人物堪称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全明星阵容”——哈佛大学的格力高·曼昆(畅销教材《经济学原理》的作者)、劳伦斯·萨默斯(哈佛大学校长、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珍妮特·耶伦(前美联储主席)、乔治·阿克洛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伦的丈夫)、耶鲁大学的罗伯特·希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的本·伯克南(前美联储主席)。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大本营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靠近美国东西海岸,因此被人戏称为“盐水区”;而货币主义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被称为“淡水区”。

既然有个“新”字,那么这个学派与它的近亲凯恩斯主义还是有区别的。他们更加强调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对于古典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市场经济中信息完备、完全竞争、零交易成本、理性人等假设,新凯恩斯学派一概予以否认,他们认为市场是不完美的,信息不对称、人的非理性行为、垄断等因素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些是重建凯恩斯主义微观理论的基础。他们用微观理论重新阐述了工资刚性和价格黏性的现象。

在古典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中,由于工资和商品价格是可以迅速调整的,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以通过降低工资、商品降价,来保证劳动力供应和需求相等,以及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这被称为“市场出清”。但是,如果工资和商品价格不能迅速做出调整,那么市场就无法出清。比如,如果存在工资刚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由于工厂产出下降,在不降工资的情况下,工厂会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市场无法出清,这就产生了失业问题。那么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解释工资刚性和价格黏性呢?

新凯恩斯主义对工资刚性的解释主要分为三类:第一个解释是隐形合同理论。按照古典学派,假设工资是可以灵活调整的,那么工人换工作的频率会很高。因为如果有老板给予低于市场的工资,员工就会立刻辞职去“另谋高就”,这样老板就不得不把工资升回到市场平均水平。同理,如果有老板开出高工资,求职的人就会“趋之若鹜”,劳动力供给多了,自然工资也会降下来。然而,新凯恩斯主义者发现,实际中,工人换工作的频率远没有古典学派理论所暗示的那么高。特别是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很多人都是终生为一家公司服务。是什么将员工和企业长期“黏合”在一起呢?他们认为劳动合同中隐含着“看不见的手”。工资不仅是对工人的劳动报酬,也是在面临经济负面冲击的时候公司给予员工的一份保险,好比一个免费的“看跌期权”。当面临经济负面冲击的时候,公司会承担更多的损失以平滑员工的收入,因此即使低于市场平均工资,员工也会接受。比如,很多人宁可接受一个工资低一点的稳定工作,也不愿从事高薪却不稳定的工作。这也可以解释,在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尽管工资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却很受求职者青睐这种现象。

第二个解释是效率工资。这个理论认为企业降低工资并非一定有利,因为公司的效率取决于员工的效率,而员工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资。正如上一节不公平感的后果所展示的,降低工资,员工也许不会辞职,但会通过“非暴力不合作”来惩罚老板。此外,员工的频繁离职对公司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一个理论是内部—外部人理论。内部人指的就是目前在职的老员工,外部人指的是求职者。对于每一个老员工,公司都是长期投入了培训成本的,他们熟练掌握业务,有的甚至还有客户资源,老员工离去后,招进的新员工需要重新培养,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另外,最先离职的一定是能力强的员工,因此,为了留住员工,公司的理性选择应该是保持工资不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失业工人不能通过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市场竞争将工资降下来。

另一个影响工资的就是货币幻觉这一概念。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公众能准确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因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不会带来就业和产出的增加。毕竟在信息和统计发达的今天,每个月都能快速了解到类似CPI、PPI等衡量物价的指数,如果说人们还会存在货币幻觉,无视通胀的存在,实在是有点侮辱公众的智商。

但是,事实有时候就是不符合逻辑,理论也不是非此即彼。高中的政治教科书就教育我们,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之前谈过理性预期理论的贡献是“预期”两个字,而这个理论的不足是它在“理性”两个字上走得太远。通胀预期是不是精确地、不变地、一一对应体现在工资里呢?在介绍凯恩斯主义理论那一章,已经有大量证据证明,绝大多数的工资合同是不和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此外,不仅是工资合同,即使是对通胀非常敏感的金融工具价格也不是和通胀一一对应的。考虑一下你的房贷利率,虽然银行可以定期调整利率,但是比起物价指数的波动,显然调整的频率要低得多。

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货币幻觉的例子,并不代表通胀预期不存在。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勒和阿克洛夫在他们合著的畅销书《动物精神》[4]中认为,在通货膨胀水平低的时候,人们的确存在着货币幻觉,而当通货膨胀加剧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就会将通货膨胀加入工资谈判中。因此,关于货币幻觉的争论并不是要以非此即彼作为结论,无论是理性预期还是凯恩斯的理论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也有其过于绝对的地方,或许两者综合才是最好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