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把一切财统统视为身外之物,愚者总是抱着财不放,结果就败在“财”字上。和属于后者,他贪财,富有一生,也毁在贪财,捞得人生败局。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由他的权欲所致。
和万万想不到,乾隆尸骨未寒之际,嘉庆帝就会把他送去与乾隆相会,或许是乾隆太宠爱和,在阴间也离不开和?和原以为嘉庆会让他做一个两朝元老,因为嘉庆从一开始就对他唯唯喏喏,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他乃“两朝股肱之臣”。可嘉庆的突然发难让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完了。嘉庆帝总显得对他很尊崇,而且,自太祖入关以来,真正被皇上赐死的前朝老臣除了鳌拜尚无他人,所以和在为乾隆守灵时还在盘算将来如何与嘉庆“和平共处”。可是,乾隆驾崩没几天,嘉庆就派人送来一条白练,而且这其中还有固伦和孝公主的情面在内,和才得以保有全尸。
和犯罪全案档书影。
和也许对这一天的来临有思想准备,所以,虽然家人都惊慌失措,可他显得很平静,并没有被嘉庆的一纸诏书击溃,即使他知道现在已经是在劫难逃,他依然保持着平静的心境。因为人间的荣华富贵、宠辱是非他都经历过了,可以说,自己可以不留遗憾地笑别人世。他似乎看见了乾隆,自己一生深沐帝恩,为了乾隆可以万死不辞。在幽冥,乾隆帝会不会孤独?妻子冯氏也先自己而去,阴间的家也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吧?还有自己的小儿子,一想到幼子,和心中不由得惊起一丝伤痛,为父马上来看你!还有与自己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亲弟弟和琳,他们都在朝和微笑,在向他召唤……。
“死后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在临终前还记挂着收复失地,平定中原,和日思夜想的又是什么呢?和也知道幽冥之事究属虚妄,乃大家出于自我安慰而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实际不过是临死之人的自我慰藉。
和唯一不满的是自己如何会被嘉庆轻而易举地扳倒,是自己鬼迷心窍还是别有原因?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还是不够心狠手辣,存妇人之仁,早就该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庆的。但是一切都晚了,现在在狱中的是自己,而不是嘉庆。
人之将死,总希望能在世界上留下点什么。有人为了名垂青史,不惜杀身成仁;有人为了百年留芳,不惜斥巨资为自己塑像,树碑立传,捐庙建亭。总而言之,“身后事”实际上是一个名声名誉问题,中国讲究盖棺论定,和坤知道自己做了不少坏事,而且身为钦犯,是绝对不会奢望什么好名声的,他退而求其次,他要做一聪明人。所以,他毫不在乎地招供了自己的数十条罪名,当然,很多不能启齿的无耻罪状则坚决不能承认,自己已经完全被断绝生路了,和家的振兴和自己将来名声的平反全靠和家的后世了。幼子早夭,希望只有寄托在长子丰绅殷德上了。
丰绅殷德身为额附,有固伦和孝公主为之撑腰,相信嘉庆不会为难于他的,只有期望丰绅殷德能振作起来,倘若他日后能飞黄腾达,我的声誉自然会扶摇直上,身后事不也就是子孙事了,故和坦然认罪,他知道只要和家子嗣不绝,自己尚有翻盘之日。嘉庆由于固伦和孝公主的求情,并未怎么为难他的家人,可惜众多子嗣尤其是丰绅殷德在父亲倒台的打击中一蹶不振,又是和始料不及的了。
和在狱中静候死期到来。换作常人,早已被等死的心境击溃了,和没有,因为他从甫一入仕便做好了应付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当初初觐乾隆的时候,自己还不是靠置生死于度外才备受乾隆宠爱?官场厮混,已耳熟能详,怪只怪自己太忠心于太上皇乾隆,开罪了嗣皇帝嘉庆。现在自己的靠山倒了,树倒猢狲散,自己很自然地应受处罚,自己还是太轻信奸诈的嘉庆了。无论如何,自己只不过是帝王手中的工具,有用时,百般宠爱,小心呵护,没用的时候,就都嫌自己是累赘了。自己好似憔夫手中的利斧,太钝了,砍不了柴会被主子抛弃;太锋利了,倘若伤了主子,也会被主子无情的抛弃,自己不过是水中无根的芦苇,主子让飘到哪就到哪!
和不由得苦笑一声,20年来,自己看似权倾一时,可是哪一刻不是时时提防,小心翼翼,既要提防皇上龙颜大怒,自己丢官弃爵不说,项上人头说不定还会搬家;又要提防政敌阿桂、福康安、刘墉等人的攻击和嘲笑,关键是到头来还落得个奸诈贪婪名声,结局甚至是被主子赐死,自己为了片刻的风光断送了自己的小命,其中甘苦谁人知啊?
嘉庆怨恨和,急欲置和于死地,事实上,和不过是乾隆的替死鬼罢了,嘉庆应该怀恨的是乾隆而不是和。“十全老人”乾隆果然要求极权,既要名份,又要实权,既禅位于嘉庆,又独自处理军国大事,嘉庆郁积满腔怒火,但百善孝为先,他不能向乾隆发作,而且,他也不敢向乾隆发作。太上皇随时可置他于死地,废储另立新君,而且,即使发作成功,也难免世人留下不忠不孝的口实,所以,嘉庆心中的怒火全转移到了乾隆的代言人——
和身上。和无论怎样受乾隆赏识,不过一介大臣而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和自己也知道,和必死,自己一死,嘉庆可以确立威望可以侵吞自己家产,可以更好地剿灭白莲教……。和还是苦笑,他也只能苦笑,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威风20余年尚不自知,亏自己自负聪明绝顶,到头来不过是被乾隆当作弄臣,被嘉庆当作泄气筒罢了。
和一生自负聪明绝顶。事实上,和或许是有点小聪明,但他却是最笨的,他少年时受过儒家礼仪教育,应该没有理由不知道为人君者的忌讳是什么,而且,前朝的例子活生生地摆在那里,鳌拜专权独断,康熙纠集一帮小太监要了鳌拜的老命;年羹尧拥兵自重,以功臣自居,结果被雍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轮到和了,和其实和鳌拜、年羹尧没什么两样,都是以为自己控制了整个天下而洋洋自得。事实上,天下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不会落在外姓人的手上,当然这与他们过分相信自己的权力有关,不过,应该说,他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认清形势。
俗活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上述几个人自以为聪明一世,权倾一时,可是他们并没有认清整个形势——无论他们如何专权,他们只不过是皇上大一点的奴才罢了,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主子,即使满朝文武都服他们,但肯定是口服心不服,他们不可能获得臣下的支持。
以今人的眼光来说,他们也还是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当然,这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在明清时代,中国的封建集权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体系,外人是很难进入这个圈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东西都是皇上一个人的,其他人决不可能拥有这个世界。
当初,和肯定很得意别人叫他“二皇帝”,可是,天无二日,皇帝只有一个,二皇帝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死,当然,他可以做好奴才,做好臣子。和不会做好臣子的,尤其是嘉庆的臣子,所以,他只有坦然接受他前面的唯一一条道路,尽管这条路没有尽头,可是不至于太凄苦,因为路上还有他的太上皇乾隆。
狱中凄苦无聊,尤其是对于享乐已成习惯的和来说。和抬头望着满月,心想也该是元宵佳节了吧,往日自己一家人其乐融融,而今,全家人生离死别,阴阳相隔,和心中凄苦。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和用一条白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上面的一首诗。
精锐点评:贪者必自毙
和之贪,闻名天下。时有谚语:“和跌倒,嘉庆吃饱”。不必细解!
总起来看,和大败人生应证了“贪者必自毙”这句古训。和自以为强人百倍,摆弄花样,成了一个私欲极度膨胀的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败因。
真正的智者把一切财统统视为身外之物,愚者总是抱着财不放,结果就败在“财”字上。和属于后者,他贪财,富有一生,也毁在贪财,捞得人生败局。但最根本的关键,还是由他的权欲所致。
投人所好的本事是和自己一点一点练出来的,因为他明白,不能投人所好,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
和为人面部缺乏表情,但心中总有一本算人、坑人的帐。一旦机会来了,和弄权则最能把握这种机会,陷人于不幸。
“变身术”是指一个人应变外部环境和各种对手的技巧。和善变,因为他总希望自己能麻烦少一点、利润多一点。
和在办理大案要案中,有巧妙应变的本事,因此,凡经他手办理的案件,无论案情的定性如何,都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国泰贪纵营私案中,和就是这样“站稳”的。
和的弄权虽称不上架空皇帝,但他恃皇帝之宠信,确实可以操揽大权,行一己之私。可见,做人不能在邪乎的事情求利益,一定要有一颗清醒的脑袋,堂堂正正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