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又打又拉,令人琢磨不透(1 / 1)

在利欲熏心的世界里,人不可能有永远的朋友,只会有永远的利益。人有时会为了利益,轻而易举地变敌人为朋友,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总之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和对福康安一打一拉,即是如此。

与和同朝为官的朝臣中,真正能与他抗衡的除了阿桂、永贵就是福康安了。福康安出身名门,父亲傅恒是乾隆朝名臣,曾官至大学士,赠郡王忠勇公,姑母是乾隆帝的孝贤皇后。福康安由云骑尉起家,屡立战功,历任云贵、四川、两广、闽浙各地总督,后又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实权职位,更被乾隆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嘉勇忠锐公和郡王贝子,是名符其实的位极人臣。和与他相比,未免稍为逊色了,和因此不免嫉妒福康安,总想着寻个机会打击一下他的气焰,便一手导演了和琳弹劾李天培私用漕船拖运木料一案。

事情发生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福康安因为忙于安南战事无法脱身,正赶上他家中兴建庭院,于是就修书一封,请湖北按察使李天培代为购置木材,并帮他拖运到北京。谁知,李天培竟然私自用朝廷的漕船为福康安把木料运到了北京。和侦察到李天培拖运的木料竟是福康安的,而且漕运船因为拖运这批木料,致使河道拥塞,航道迟滞,觉得这是一个打击福康安的大好机会。于是唆使和琳写本章弹劾李天培。乾隆对此事极为重视,派出了阿桂查处此案。阿桂对和的诡计心知肚明,决心消弥此事。于是向乾隆启奏,说福康安对这件事实不知情,而且念他功勋卓著应从宽处理。然而乾隆决心要严办这件事,亲自下谕判定,湖北按察使李天培被革职充军伊犁,福康安因安南作战有功,从宽处罚,罚总督俸禄十年,公俸三年。就连阿桂也因为办案不利,受到了处罚。福康安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打击,不啻当头一棒。从此之后,就对和心存间隙了,但也领教了和的手段,在他面前再也不敢大意,总是谨小慎微的,以免有什么把柄落入他手中。

和料想自己在乾隆面前的地位,还是不能与福康安相比,单是福康安的赫赫战功,自己就不及他万一,只要能打击一下他的气焰,让他对自己心有忌惮也就行了,以后难免还有要用到他的地方,过于针锋相对,反而对自己不利。和就在日后的一举一动中,有心拉拢福康安,福康安也不愿与和这样无所不为的人交恶,表面上也一团和气地同他交好,尤其是同和的弟弟和琳关系亲密,形同好友,和琳就借势多跟随在福康安身边,做为他的副手随他南征北战。福康安打起仗来,经验丰富,威风八面,每次都胜利凯旋,和琳跟随他,不用出什么力气冒什么风险,就可以坐享其成,几年下来也立了不少战功。

乾隆六十年,朝廷接到奏报,说贵州铜仁府苗民起兵造反,湖南等地的苗民也起兵响应,一时声势浩大,几不可挡。乾隆立刻命福康安同和琳一起率大军征剿,福康安先后被封赏进公爵、贝子、食田、貂尾褂等,和琳也被赐为等宣勇伯爵、太子太保等职,官职同福康安一起水涨船高,坐享其成。后来,白莲教也在山东起义,汉民同苗民一起抵抗官军,福康安、和琳大军虽然得到朝廷增援,但既要瞻前又要顾后,逐渐变得步履维艰。福康安不甘心一世美名毁在苗人身上,不惜率领一支孤军深入苗民腹地,被四面八方赶来的苗民包围,他左冲右突,竟然擒住了苗民的头领之一吴八月,却也失掉了朝州城。就在他准备率军收复朝州城的时候,突然眼前一花,摔下马来,扶回营中,竟然不治身亡了,噩耗传到朝廷,举朝震惊。向和乾隆表示过一番哀痛之后,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还望皇上早日任命将军接掌帅印”。当时的情形,最适合接替福康安挂帅的就是和琳,于是嘉庆元年五月,乾隆和新登基的嘉庆帝一起在热河避暑山庄拜和琳为帅,继续征讨苗民叛乱。从此,七省军队由和琳一人指挥,和兄弟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形成不可动摇之势。

这都在于和善于尽弃前嫌同福康安搞好关系,借助他的威势,让和琳飞黄腾达。试想,如果和同福康安一直水火不容,互相争斗,和琳如何能有挂帅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