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拖延的成因,女孩自然不磨蹭(1 / 1)

客观地说,对于日常生活而言,拖延未必就等于误事。

然而,如果孩子们从小就一味拖延,不仅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益的事情上,而且会严重影响他们在人生发展中的创新和求精能力。而且,假如我们的女儿将这种习惯发展蔓延,等到她长大成人以后,她的生活热情不会很高,她很难具备积极的心态,最终她可能会变得懒散、麻木,失去努力的热情。虽然拖延这一习惯常表现在一些小事上,但日积月累,同样会成为阻碍她人生发展的绊脚石。

“今天晚上一定要把稿子写完!”杂志社实习编辑何丽丹一回到家便开始“信誓旦旦”。这时,离交稿日期还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其实,要撰写一篇2000多字的稿件,一个晚上的时间绝对是绰绰有余的。那我们就看看何丽丹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她首先打开word文档,然后给自己泡上一杯咖啡,她准备开始写了。但这时,她发现微博上有信息更新,于是打开微博,巨细地查看大家都发了些什么好玩的。当她关闭微博页面以后,时针已经指向了8点。

“该吃饭了。”何丽丹心里想着,然后打电话叫了一份外卖,一边等待,一边写着稿子。没多久,外卖送来了,何丽丹借着吃饭的空打开了邮箱。其中有几份是团购广告,嗯,这个餐厅不错,KTV也不错,适合在周末和姐们小聚。于是吃完饭,她又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最终在征询朋友们的意见以后,购了几张优惠券。

咦,这个声音,隔壁那对小情侣是在看《霍元甲》吗?还差两集就看完了,我不如把它看完再写吧。这样想着,何丽丹又打开了爱奇艺……《霍元甲》看完总该写稿了吧?然而这时何丽丹又发现,家里的水果吃完了,于是下楼去买了些水果,顺便买了本时尚杂志,一边吃水果,一遍津津有味地看杂志……

杂志浏览完了,何丽丹开始写了,但她又觉得缺乏灵感,于是她又开始疯狂地刷微博、逛淘宝、看“知乎”,等她觉得必须要定下心来写东西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半了,而word文档里只有573个字符。

这种拖延的坏习惯从小时候起就已经开始跟随何丽丹了,那时她的父母都觉得这只是小问题,不会影响学习,但现在,他们的孩子吃足了拖延的苦头:虽然何丽丹的文采不逊于任何人,但每次都是最后一个交稿子的。主编的语气里已经明显带有不满了,她自己也曾发誓不再拖延,但实际上总是不争气地一犯再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她很可能会失去这个心爱的工作。

宇宙有惯性定律。什么事情一旦拖延了,就总是会拖延,但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明白,凡事行动就是成功的一半,并且要帮助孩子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想要帮助女儿改掉拖延的恶习,父母们就要先明白拖延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

原因一——心理因素。

造成孩子拖延的心理因素细说起来有很多,但总结起来就是一条——凡事拖拉的孩子,通常不痛快。

诸多家庭实例已表明,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父母总是在给孩子施压,不断地在“督促”和“强制”孩子完成他们给孩子定下的目标,根本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面对如此强势的父母,孩子往往会产生很深的无助感,最后只能选择将拖沓作为无意识隐性对抗语言,在心里不断给自己暗示“我没有自由做决定,但我可以拖延你们的决定”,并由此强化了自己的拖拉行为。

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于尊重孩子和给孩子选择权。打个比方说明一下,如果在孩子写作业的问题上,你一直在旁边啰唆不停喋喋不休,孩子就会受到心理刺激,往往会把“拖着写”作为自己的武器来与你进行软对抗。反之,如果你从小就把写作业的事情交给孩子,孩子慢慢便能够学会自己掌控时间。

原因二——行为原因。

有些孩子的拖拉只是单纯行为层面上的。但是在这些行为背后,却潜藏着缺乏时间观念、做事没条理、缺乏计划性、注意力不集中等客观因素。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就不会觉得原本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两个小时是一种时间浪费,会带来某种损失;如果孩子做事没条理缺乏计划性,他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事情的重点和节奏,那么效率必然不好。此外,孩子做某一件事时,如果周围环境不好,经常出现**因素,他们自然难以专注地做事情。

对于这些原因造成的拖沓行为,父母首先一定要给孩子明确界限,让女儿知道,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一旦孩子出现越界行为,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惩戒,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自律性。

以培养女儿时间观念为例,当孩子在做某事时,可以和孩子达成一个共识,也就是一个现实的时间限定,把守时的任务交给她自己,比如“准备好书包,5分钟后出门”“9点钟准时睡觉,8点40之前请把作业完成”等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希望,也认为她能够准时。始终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让孩子自己觉得时间紧促,她才会自动自觉地抓紧时间。

原因三——习惯了包办代替。

有些父母常会因为女儿动作慢,觉得与其让孩子自己做,还不如自己替她做,这样更省心、更省事。时间长了,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不仅会使孩子的惰性越来越强,而且她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做起事来当然不会得心应手,拖拖拉拉的了。长此以往,更是会形成对父母的习惯性依赖,即使是面对一些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她也会在那里不紧不慢地磨蹭着,等待你的援助之手。

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父母由于害怕孩子上学迟到而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却在一旁依然慢条斯理的,因为孩子心里明白,自己动作磨蹭一点没关系,到时候爸爸妈妈会来帮我的,反正上学是迟到不了的。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磨蹭,爸爸妈妈们就必须剔除对她的多余的关爱,让孩子远离对父母的依赖,更不能因为看孩子干得慢就包办代替。

原因四——父母的反面作用。

有拖沓的父母,必有拖沓的孩子,父母平时不注意约束自己,懒懒散散,拖拖拉拉,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孩子就很有可能也变得磨磨唧唧。

在克服孩子拖延症的问题上,父母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当我们为孩子的拖延苦恼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是否也有拖延的行为。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拖拉下去,那么首先就应该杜绝自己的拖延行为。

教养的秘密

“苦口婆心”是很多家长的常态,为了让磨蹭孩子加快速度,家长们有时会变身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言不合就碎碎念,然而,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军队里,每一个命令都很直接明了,“稍息!立正!向右转!”让人听了就想跟着动。

在家里,你也可以借鉴,对孩子提要求,你不用严厉,但必须做到够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