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的中心都在孩子身上。父母们对于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每天要吃些什么、穿什么衣服,几点钟学习、几点钟练琴、几点钟睡觉,都要按部就班地安排好。
做家长的,认为自己对孩子该操的心都操到了,孩子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里,只管好好学习就是了。然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
在一辆公交汽车上,一群初中女生在叽叽喳喳地交谈着。
一位女孩大谈她在家里很幸福,引得众女生们羡慕不已。其实,她的幸福仅是在家里敢说“不”字!可以在听音乐时或在卫生间里大喊大叫,父母对她的生活与学习基本上放手,给予充分的信任。
而另一个女生,则是每晚9时晚自习结束回家后被逼着要继续学习,妈妈在旁边守着,爸爸则每晚10时准时送荷包蛋进来,她心里哪怕有一千个不想吃的念头,但一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就得咬牙咽下去,但内心里却苦死了。父母对她太好了,好得让她感到压抑,喘不过气来……
其实,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孩子们渴望的幸福很简单:那就是给予她一定的自由空间和理解信任。
调查结果表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备受呵护、成绩较好的孩子。其原因就是,这些好孩子长期生活在太多的“应该”里,失去了“我喜欢”“我要”的权利。在那种压抑、紧张、封闭的氛围中生活,孩子容易产生不满意、焦虑、厌恶等否定情绪,家长以为自己给孩子的是关爱,但在孩子的心中却只想逃离。
尽管,父母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女儿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全部规定得死死的,孩子看上去一刻都不闲着,那么我们的女儿永远也长不大。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真正长大的孩子,她是一个独立的孩子,她能成为主人。主人就必须有自由,她能够按照她的需求来安排她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的女儿有时对事情缺乏热情?这就是她的自由时间太少了,她内心的情感不能释放,她那种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她是被动的。一天24小时都是大人给安排,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上自习,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睡觉,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的生活,孩子不可能有热情。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安排时间,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但是,如果我们控制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快乐和意志,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必然是被剥夺自由的痛苦。连自由都被剥夺的人,我们还能指望她独立、有思想、有创新吗?
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一自由就“散”了,父母再也不好管理了。但是事实又如何呢?
有一位母亲,在女儿上小学前,曾系统地为孩子制订了一份生活计划,每天的上学时间、学习时间、吃饭时间、运动时间、阅读时间、游戏时间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刚开始,孩子对这样的安排还非常感兴趣,完全按照母亲画定的“框”去装内容,但两个星期之后,孩子再也不想按照母亲制订的生活计划去执行了,母亲强迫其执行她总是一副愁眉苦脸状,完成的效果也不如以前。
看到这种情况,母亲经过冷静思考后,觉得不能这样死板地要求孩子,必须要给她一些自由,于是,对于按时起床、睡觉、做家庭作业等必须执行外,其余的项目不再作强制性要求。由孩子自己去支配,做好作业后可以看少儿节目,也可以自己上网下载少儿动画。
计划调整后,孩子的学习兴趣又来了,每天一回家就自觉地做作业,做完作业就看少儿节目,星期天还经常约同学去玩溜冰什么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和成绩都不错,更重要的是,孩子是一个自由人。
给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意味着孩子具有了热情地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烈的成功欲望。所以说,父母们应该转变观念了。
父母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孩子的发展在于自身,而不是我们能够完全决定和左右的。
教养的秘密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每一个孩子也都需要自由。
但自由不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要受到一些制约的。
给孩子自由,但不能够让孩子随意地滑向任何一个方向,一定要给她立下警示标,此路不通。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父母可以给她制定一些规则,让她明白任何自由都应该是和责任相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