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雎》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诗经》中的这一脍炙人口的句子,正好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淑女文化是其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野蛮、性自由”被一些人拿来当作新女性标签的时下,淑女气质和风范,更显得弥足珍贵。
事实上,很多父母在这方面并不操心,因为女孩不像男孩那样调皮捣蛋,她听话、懂事,似乎培养起来更容易一些。还有的家长自豪地说:
“我的女儿很听我的话。当别人送给她东西时,我让她说谢谢,她立马恭恭敬敬地道谢。”
“带着女儿去串门,她欺负人家的孩子。回家后我批评了她一顿,下次她再也不敢欺负人了。”
“有一次,女儿踩了小朋友的脚,连声对不起都没说。我当场就骂她不懂礼貌,从此她只要做错了,总会说声对不起。”
家长的这种方法看似很奏效,但是女儿是不是从心底真正接受了呢?这可不一定。
因为她没有把说“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行为看成是自身必备的,而是当成了父母所要求的,所以对培养她淑女气质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一次,沫沫家来了客人。妈妈正在和客人谈话时,沫沫突然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妈妈,刚才我看到楼下有一只狗,我好喜欢哦。你也给我买一只吧。”
妈妈非常不高兴地推开沫沫说:“怎么这么不懂礼貌,没看到我和阿姨在谈话吗?下次不准打断别人谈话!”
沫沫低下头走出了房间,但是她还是弄不明白:“为什么我不能打断别人的谈话?我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妈妈为什么就能打断?妈妈不让我说话我就不说好了,有什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用粗鲁的批评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表面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并没有深入女儿的内心深处。那么,父母怎么教育女儿懂礼貌,才能深入女儿内心,培养她的淑女行为?这要从言谈举止上入手。
对于女孩来说,彬彬有礼的举止、得体的谈吐会赢得所有人的好感,这也是小淑女的必备条件。
所以,平时我们可以多带女儿串串门儿,或请客人来家里坐坐,并在去之前向女儿介绍造访或来访的对象,让女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陌生感。经常与大人接触的小孩,会被大人之间的礼貌交往所影响,既能增强自信,开拓视野,也能学会与人交往,进而成为举止得体、落落大方的小淑女。
当然,我们还要注重自身形象。要知道,女孩善于模仿别人,而父母是女儿很好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要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举止得体的小淑女,就应该先做一个举止得体的绅士和淑女。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不要强制女儿懂礼貌。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女儿不懂礼貌,就非常严厉地教训女儿说:“你这样是不对的,太不懂礼貌了,下次不准这样!”这种做法看上去效果似乎十分明显,但是女儿却很难真正从内心接受。她只不过是被父母的呵斥吓住了,被迫按照大人的意思执行。所以,我们不要过于粗暴、严厉地对待女儿讲礼貌的问题,而应该多跟她沟通,把道理说给她听。通过讲道理来告诉女儿礼貌待人的意义,女儿会真心地接受你的建议,自然也就会养成礼貌待人的淑女习惯了。
教养的秘密
让女孩的行为举止淑女化,并不是要压制女孩的个性发展。
她可以爽朗率真有个性,却不能举止粗鲁无礼节。
我们不能期望让所有女孩都文静,但必须要求女孩行为别放纵。
毕竟,优秀的女孩儿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风度和气派。